阅读: 293
母语文学的发展,在战前、战後都曾掀起断断续续的文字建设论争与运动。战後初期的《-教会公报》,在1969年未被禁止白话字书写之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台语白话字文学产出,民间亦仍有以汉字书写的歌仔册或歌谣流传;但由文学作家创作的母语文学,则要到1970年代才有林宗源、向阳等人,有意识地突破华语书写的限制,写出所谓的「方言诗」开始;而後的「乡土文学论战」与「-文学正名」议题,都蕴酿着具-意识和反抗极权压迫的「台语文-动」之形成。但在1980年代前期,台语文学的创作意识并未明显延续,直到1986年创刊的《-新文化》,才有胡民祥、林央敏、宋泽莱等人对台语文学提出更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并试图将林宗源、向阳等人创作的「方言诗」之卑微地位,正名为「台语诗」和「台语文学」。
1980年代中期後,因应-文学的自主性,以及本土意识的觉醒,更多语言学家和作家从「正当性」的观点出发,认为-作家应以「-话」做为创作语言,积极而有计画地投入台语的整理、研究及文学创作,并相继在《-新文化》、《新文化》等-,《自立晚报》、《民众日报》等报纸媒体,《-文艺》、《笠》等文学期刊,发表许多台语文学创作、理论与观点;一连串热烈展开的台语文-动也引起极多争议,除语文书写问题遭反对者质疑外,-认同的差别也是极大原因,以致有「台语文学论战」发生。
母语文学的落实,需平面刊物来充实能见度。1990年代前後,台语文学相关的刊物相继发行,如语言学者洪惟仁创办的《台语文摘》月刊、陈义仁牧师主编的白话字双月刊《Hong--iòng》(《风向》)等;而-史上第一个台语诗社「蕃薯诗社」,也於1991年出现,并发行《蕃薯诗刊》,由林宗源、黄劲连、李勤岸、林央敏等30多位作家和学者组成。校园中亦有台文社团创立,「学生-语文促进会」便是串联各大学学生关心母语的组织,亦曾发行《台语学生》;其他刊物尚有《茄苳台文月刊》、《莲蕉花台文-》、《菅芒花诗刊》、《台语世界》等等。
2000年前後,随着-社会的-、本土化与主体性的落实,以「汉罗并用」(汉字、罗马字并用)的母语书写,不再受汉字限制而有所突破,诗、散文、小说、剧本的创作大量增加。「台语文学」也逐渐被人接受,发表和论述空间也稍有扩大,如《-新文学》、《台文罔报》、《台文通讯》、《-e文艺》、《海翁台语文学》等诸多-期刊,继续努力为台语文学教育紮根。
重视「母语文学」已成普世观点,但在更多元的文化与-冲击下,其存在与被正视的空间仍受主流的华语文学挤压;亦即,少了压迫,但言说母语的大环境已经失落,当作家要以母语书写时,能运用的词汇也已产生世代差异或有断裂与遗忘的现象;即便母语文-动的历史可谓近百年,福佬语文学与华语文学的创作仍不成比例,而虽以客语及原住民语书写的文学作品数量虽有成长,但仍非常有限。
中文关键字:台语文-动 , 汉罗 , 罗马字 , 白话字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