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63
范泉将-文学纳入「边疆文学」的时间,适逢「二二八事件」过後不久,当时政府以优势军力剪除-的异议分子,并透过清乡,压制人民说话的权力,-社会风声鹤唳,因此,并未在-引起讨论,而是到了《-新生报》「桥」副刊论争时期,陈大禹延续范泉的看法,再度提及「-文学」等同於「边疆文学」时才引发反弹。
1948年6月,陈大禹在〈「-文学」解题:敬致钱歌川先生〉一文,将-文学列为边疆文学的一类:「照我所感觉的,-文学的现实,充其量不过是和『边疆文学』这名词等量齐观而已,事实上,-也是中国的边疆之一,……。」陈大禹的说法,马上引来台籍人士濑南人(林曙光)的不满,同样在「桥」副刊发表〈评钱歌川、陈大禹对-新文-动意见〉提出反驳,质疑陈大禹的言论把-文学「他者化」,将-排除在中国文学之外,甚至是劣於中国文学,认为:「这也许由於陈先生也和钱教授一样,对-的自然底或人文底环境缺少认识」。综观两人之间的讨论,可以看见问题症结於「二二八事件」发生後本省与外省互信基础破裂下所产生的论争。对陈大禹而言,他希望呈现当时「-文学」的现况;但对林曙光来说,-文学由来已久,「边疆文学」的说法不但无法涵括-文学的「质」,更是将-排除於中国文学之外,双方即处在不同的观看视角上而有所争执。
除了战後初期有「边疆文学」的争论外,到了1981年詹-在〈两种文学心灵〉,借用东年的说法,认为-文学是「边疆文学」,并忧虑当-文学置入中国文学的洪流後会所剩无几。詹-的悲观疑虑引发-本土作家的不满,宋泽莱在〈文学十日谈〉中提-湾文学可藉由日治以来的文学传统,以-本土角度思考出发,证明-文学并非中国文学的支脉,亦可通过-的共通经验建造以-为中心的文学。
-文学的发展,不断处於「中国结」与「-结」的角力,成为-文学史上不可避免的焦虑处境。而「中国结」与「-结」的产生,就算不是-认同的问题,也是以不同视角观看-文学的相异诠释角度。
中文关键字:「桥」副刊论争 , -文学史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