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认同标的之文学创作与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文学本土论」的确立,大抵产生自-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并呈、对照,及其相互关系的重新界定之过程中。相较於日治时期殖民者、内地的、中心的-文学,被殖民者的、-人民的、边陲的、殖民地-文学,逐渐形成一套具有自我特色的文学系统。战後「-文学本土论」,在精神系谱上固然不无沿袭上述传统,但更重要的是,在历经1977-1978年间的乡土文学论战,1983-1984年间的-意识论战,以及-文学正名的多方争论之後,「-文学」「本土化」的相关理论乃从而逐步成形。
1950-1960年代以降,以锺肇政、叶石涛等人为核心的-乡土文学创作,可说是战後-文学本土化的开端, 19-年间相继创办的《-文艺》与《笠诗刊》则是-乡土文学的重要推手。1965年11月,叶石涛发表〈-的乡土文学〉一文,首先对乡土文学的概念加以探讨。到了乡土文学论战之际,叶石涛於1977年5月发表〈-乡土文学史导论〉,其概念轮廓逐渐明朗,一种以-土地、社会及其人民生活经验为中心的文学系统於焉成形,企图跳脱原本只是中国文学架构下的一个省籍文学分支。结合叶石涛文中所倡「-意识」、「独特性」等论点,在1980年代前期-意识论战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在-反对运动热烈激荡、挑战威权禁忌的背景下,「-文学本土化」的论点日渐丰富而稳固。伴随着「本土化」潮流在-社会日益发展,「-文学本土化」的重要性不仅与日俱增,同时更成为-文学的基本视野之一,一种举足轻重的诠释立场。
依据学者游胜冠的分析、整理,1980年代之後的「-文学本土论」,大致上可区别为两种倾向,两者概以1987年的解严做为分水岭:
其一、「多元本土论」,除了主要讨论范畴集中在文化、文艺领域之外,在处理-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上,亦倾向采取模糊的方式或包容的立场,代表作有高天生〈历史悲运的顽抗:随想-文学的前途及展望〉(1981)、李乔〈我看-文学〉(1981)、叶石涛〈我看-小说界〉(1984)及〈走过纷争岁月,迈向多元时代:-文学的回顾与前瞻〉(1985)。叶石涛在〈走过纷争岁月〉一文中,将重点摆放在-意识、-文学独特性的彰显上,并未完全切割-与中国的关系:-「逐渐建构了有浓厚自主性倾向和富於地方性色彩的文学。而这具有鲜明-特徵的文学仍然是中国文学的一环。只是它反映了--社会的独异结构。」上述文字多少体现着从中国文学到-文学的过渡特徵。
其二、「一元本土论」,在本土化的核心上,进一步纳入-层面、国家认同议题於-文学的讨论之中,倾向将中国文学相关元素排除於-文学之外,具有相对激进的色彩。重要论述有林衡哲〈-文艺百期感言〉(1985)、林央敏〈-新-文学的诞生〉(1988)、宋泽莱〈「--」三讲〉(1988)等篇。相较於多元本土论,以--独立为核心的一元本土论述,则刻意勾勒出文学与-之间无法切割的联系关系,例如林衡哲在〈-文艺百期感言〉中说,「-作家经过50年的异族统治,产生新的文学语言、新的题材、新的经验,终於与中国的文学传统分道扬镳,而自成独立自主的文学传统。有一位名小说家返台接受访问时说:『-虽然在-上还未独立,但是在文学上早就独立了。』我深深地同意他的看法。」林央敏〈-新-文学的诞生〉,更是明白表示了一种「-文学」架构下的-文学。
1990年代伴随着-执政,本土化蔚为主流,「去中国化」亦演变为时代趋势。步入21世纪後,本土化的後续发展,一方面固然有加强「去中国」程度的态势,另方面也在多元、包容以及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下,逐步修正全然纯粹性的本土性视野。
中文关键字:本土化运动 , 族群认同 , -文学 , -文学
英文关键字Nativist movement , et-nical identification , Taiwanese literature , national literature.
参考资料
叶石涛。1979。《-乡土作家论集》。「远景丛刊」114。台北:远景。叶石涛。1983。《文学回忆录》。「远景丛刊」284。台北:远景。叶石涛。1985。《没有土地˙哪有文学》。「远景丛刊」205。台北:远景。*叶石涛。1987。《-文学史纲》。文学界-。叶石涛。1990。《-文学的悲情》。「派色文化」7。高雄:派色文化。叶石涛。1990。《走向-文学》。「自立文库」2036。台北:自立晚报。陈映真。1988。《陈映真作品集》。台北:人间。彭瑞金。1980。《泥土的香味》。「沧海丛刊/文学」。台北:东大图书。彭瑞金。1991。《-新文-动40年》。「-经验40年系列丛书」。台北:自立晚报。彭瑞金。1995。《-文学探索》。「-文学研究系列」。台北:前卫。张富美编。1988。《-讨论集:-现状与-前途》。「新-文库」10。台北:前卫。施敏辉(陈芳明)编。1988。《-意识论战选集》。「新-文库」5。台北:前卫。高天生。1981。〈历史悲运的顽抗:随想-文学的前途与展望〉。《-文艺》,72:291-301。高天生。1984。〈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九八三的-文学评论界〉。《自立晚报》,10版,1月4日。宋泽莱。1982。〈-文学论〉。《暖流》,1(4):63--。宋泽莱。1988。〈「--」三讲〉。《-人的自我追寻》。「新-人丛书」3。台北:前卫。李乔。1981。〈我看「-文学」〉。《-文艺》,73。*彭瑞金。1982。〈-文学应以本土化为主要课题〉。《文学界》,2:1-3。李乔。1983。〈-文学正解〉。《-文艺》,83:6-7。叶石涛。1983。〈论-新文学的特质〉。《文讯》,4:24-30。叶石涛。1983。〈我看-小说界〉。《-时报》,8月22日。叶石涛。1985。〈走过纷争岁月,迈向多元时代:-文学的回顾与前瞻〉。《自立晚报》,10月29-31日。*宋冬阳(陈芳明)。1984。〈现阶段-文学本土化的问题〉。《-文艺》,86:10-40。林衡哲。1986。〈漫谈我对-文化与-文学的看法〉。《-文艺》,100:49-56。林央敏。1988。〈-新-文学的诞生〉。《-时报》,5月3-4日。*谢春馨。1995。〈八○年代「-文学」正名论〉。硕士-,中央大学中国文学所。*游胜冠。1996。《-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台北:前卫。 陈去非。〈从-本土文学的发展谈起〉。喜菡文学网论坛,「第二投稿区?文学理论」。2008年7月18日读取。.pon99.net/p-pBB2/viewtopic.p-p?p=3595&sid=1bfc943b0259421b7974cd9c8c36a303。〈-文学本土论〉。陈宁贵诗人坊。2008年7月18日读取。ningkuei.blogspot/2007/07/blog-post_19。游胜冠。〈-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章-文学本土论的发轫〉。陈柏达的网志。2008年7月18日读取。blog.udn/C-enBoDa/765282。赵天仪。〈根植-:话-本土文学〉。国立台中图书馆,「出版品?社教-288期」。2008年7月18日读取。public1.ntl/publis-/soedu/288/01.-tm。陈芳明。〈从接枝到开枝〉。-文学部落格,「陈芳明」。2008年7月18日读取。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p?id=195&classify_id=8。吕正惠。〈日据时代-新文学研究的回顾:七○年代以来-地区的研究概况(上)〉。人间网,「-新文学论坛」。2008年7月18日读取。.ren-jian/Index.asp?act=ViewEac-Article&ArticleID=1816。吕正惠。〈日据时代-新文学研究的回顾:七○年代以来-地区的研究概况(下)〉。人间网,「-新文学论坛」。2008年7月18日读取。.ren-jian/Index.asp?act=ViewEac-Article&ArticleID=1817。沈庆利。〈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评当前-文化界的一种现状〉。孝恩文化,「学术专题」。2008年7月18日读取。.xiao-en.org/cultural/academic.asp?cat=103&loc=z--cn&id=1449。陈映真。〈论「文学-」〉。华夏经纬网。2008年7月18日读取。big5.-uaxia/zt/2001-19/32790。陈昭瑛。〈论-的本土化运动:一个文化史的考察〉。《海峡评论》,「期号选单?第51期」。2008年7月18日读取。.adanstar/FF/51-5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