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识

-文学史论争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04

解严以後,对-文学的看法产生三方交锋的论争。基本上延续自1970年代末以来由陈映真与叶石涛所点燃的,「-文学是不是中国文学一部分」的论争。争执的双方-立场鲜明,但随着解严後文化-气氛的日趋-,於1980年初「-意识论战」中,因重新评价後藤新平对-现代化的贡献所发展出来的殖民地肯定论,可说是另一种变形的-立场,在解严後逐渐形成三方交锋、对话的紧张关系。

这种紧张关系,引发了大大小小的-文学史论争,其中又以「皇民文学」的历史定位论与陈芳明、陈映真关於-文学历史阶段论的争议最具代表性。前者是因为1998年2月10日的《联合报》副刊刊出了张良泽翻译并做小序的〈正视-文学史上的难题:关於-「皇民文学」作品拾遗〉专辑,在序言中,他一反-文学界过去用-大义责求皇民文学的负面评价,以「谁没有写过皇民文学」而主张用「爱和同情」去理解皇民作家的历史处境。这种说法一提出,随即有陈映真的〈精神的荒芜:张良泽的皇民文学论〉、马森的〈爱国乎?爱族乎:「皇民文学」作者的自我撕裂〉对张的主张做出批评。稍後,虽有彭瑞金为张良泽出言辩护,张良泽本人并未积极回应中国-主义论者的批评,继续翻译发表一向被认为是-作家的「皇民文学」的作法,应可算是一种侧面的反击。

-文学定位的争议,是解严後-文学界吁求主体性的主张愈来愈强烈,冲击旧文学体制所造成的,1999年8月,陈芳明於《联合文学》月刊发表〈-新文学史的建构与分期〉,宣称他要以「後殖民史观」建构-新文学史,并据此进行-新文学史的分期,由於陈芳明也将战後的-政府视为殖民政权,-神经异常-的陈映真,很快地在198期《联合文学》发表〈以意识形态代替科学知识的灾难:批评陈芳明的〈-新文学史的建构与分期〉〉一文,针对陈芳明:「三大历史阶段、亦即日据的殖民时期,战後的再殖民期,以及解严迄今的後殖民期」,及其提出论点所根据的「-社会性质」进行批评,除了引用马克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并进行繁复的政经条件的分析,提出战後不是自中国转进的-政府的再殖民,而是政-化依附美国的「新殖民?依附性资本主义」阶段。

陈芳明随後在《联合文学》190期所发表的回应文,以〈马克思主义有那麽严重吗?〉为标题。後续陈映真虽继续发表〈关於-「社会性质」的进一步讨论:答陈芳明先生〉……等多篇长篇大论,全面质疑陈芳明各种论述的「独立建国」幻想。类似陈映真对-文学主体论的批评论调,虽在日後持续引起双方的对话,而让-文学史的论争不绝如缕,不过随着解严後新的历史条件的逐渐成形,这些论调也愈来愈缺乏物质基础。

中文关键字:- , 意识形态 , 後殖民史观

参考资料

    叶石涛。1977。〈-乡土文学史导论〉。《夏潮》,2(5):68-75。陈映真。1977。〈「乡土文学」的盲点〉。《-文艺(革新号)》,2:107-112。陈正醍着,-译。1982。〈-的乡土文学论战〉。《暖流》,第2卷第2-3期连载。宋冬阳(陈芳明)。1984。〈现阶段-文学本土化的问题〉。《-文艺》,86:10-40。彭瑞金。1982。〈-文学应以本土化为首要课题〉。《文学界》,2:1-3。*张良泽。1998。〈正视-文学史上的难题:关於-「皇民文学」作品拾遗〉。《联合报》,「联合副刊」,2月10日。陈映真。1998。〈精神的荒芜:张良泽皇民文学论〉。《联合报》,「联合副刊」,4月27日。*陈芳明。1999。〈-新文学史(1):-新文学史的建构与分期〉。《联合文学》,15(10):162-173。*陈映真。2000。〈以意识形态代替科学知识的灾难:批评陈芳明先生的「-新文学史的建构与分期」〉。《联合文学》,16(9):138-160。陈芳明。2000。〈马克思主义有那麽严重吗?:回答陈映真的科学发明与知识创见〉。《联合文学》,16(10):156-165。陈映真。2000。〈关於-「社会性质」的进一步讨论:答陈芳明先生〉。《联合文学》,16(11):138-161。*陈芳明。2001。〈有这种统派,谁还需要马克思?:三答陈映真的科学创见与知识发明〉。《联合文学》,17(10):150-167。李桂芳。2004。〈意识的侦防与历史的梦魇:从陈映真与陈芳明的论争说起,并兼论晚近「-文学史」的问题〉。《中外文学》,32(11):13-35。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吃冰的滋味〉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意识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