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4
这种紧张关系,引发了大大小小的-文学史论争,其中又以「皇民文学」的历史定位论与陈芳明、陈映真关於-文学历史阶段论的争议最具代表性。前者是因为1998年2月10日的《联合报》副刊刊出了张良泽翻译并做小序的〈正视-文学史上的难题:关於-「皇民文学」作品拾遗〉专辑,在序言中,他一反-文学界过去用-大义责求皇民文学的负面评价,以「谁没有写过皇民文学」而主张用「爱和同情」去理解皇民作家的历史处境。这种说法一提出,随即有陈映真的〈精神的荒芜:张良泽的皇民文学论〉、马森的〈爱国乎?爱族乎:「皇民文学」作者的自我撕裂〉对张的主张做出批评。稍後,虽有彭瑞金为张良泽出言辩护,张良泽本人并未积极回应中国-主义论者的批评,继续翻译发表一向被认为是-作家的「皇民文学」的作法,应可算是一种侧面的反击。
-文学定位的争议,是解严後-文学界吁求主体性的主张愈来愈强烈,冲击旧文学体制所造成的,1999年8月,陈芳明於《联合文学》月刊发表〈-新文学史的建构与分期〉,宣称他要以「後殖民史观」建构-新文学史,并据此进行-新文学史的分期,由於陈芳明也将战後的-政府视为殖民政权,-神经异常-的陈映真,很快地在198期《联合文学》发表〈以意识形态代替科学知识的灾难:批评陈芳明的〈-新文学史的建构与分期〉〉一文,针对陈芳明:「三大历史阶段、亦即日据的殖民时期,战後的再殖民期,以及解严迄今的後殖民期」,及其提出论点所根据的「-社会性质」进行批评,除了引用马克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并进行繁复的政经条件的分析,提出战後不是自中国转进的-政府的再殖民,而是政-化依附美国的「新殖民?依附性资本主义」阶段。
陈芳明随後在《联合文学》190期所发表的回应文,以〈马克思主义有那麽严重吗?〉为标题。後续陈映真虽继续发表〈关於-「社会性质」的进一步讨论:答陈芳明先生〉……等多篇长篇大论,全面质疑陈芳明各种论述的「独立建国」幻想。类似陈映真对-文学主体论的批评论调,虽在日後持续引起双方的对话,而让-文学史的论争不绝如缕,不过随着解严後新的历史条件的逐渐成形,这些论调也愈来愈缺乏物质基础。
中文关键字:- , 意识形态 , 後殖民史观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