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末以来,持续有马来西亚华裔青年来台留学而在此地开展文学事业,参与或组织文学社团,出版刊物、发表各文类作品、获文学奖、出版作品集,并生产马华文学论述称之。因此,成为-与马华文学的交界面,亦可说是-文学场域的一个独特角落。此一现象,1990年代前泛称为「旅台文学」或「留台文学」,2002年张锦忠教授在〈(八○年代以来)-文学复系统中的马华文学〉文中,将之正名为在台马华文学。因为它不只是学生时期的活动,不少参与者毕业後留下来,教学、研究、写作,甚至入籍,成为新-。但因为背景、感觉结构殊异的缘故,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文学表现也与一般-人(不论本省、外省、客家、原住民)大异其趣。其中一个差异点,一般称之为南洋性(nanyangness);另一个同样可辨识的特点,则是文字的考究,甚至中国性(c-ineseness),华人的文化乡愁。
就文学社团而言,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王润华、淡莹、林绿、陈鹏翔等创立於1963年的星座诗社,发行《星座诗刊》(1969年停刊);及1976年温瑞安等创立的神州诗社,出版诗刊及大量同仁作品。1977年以後10年间,商晚筠、李永平、张贵兴、潘雨桐等陆续在-的文学奖(尤其是联合报和-文学奖)上获得肯定,表现不亚於同时代优秀的-作家。其中1986年李永平以《吉陵春秋》、2001年张贵兴以《猴杯》获-文学奖推荐奖最具代表性。李永平和张贵兴都已晋身当代-优秀小说家。
1980年代末迄1990年代末10年间,新一代马华作家以文学大奖崭露头角的有林幸谦(散文)、陈大为(诗)、锺怡雯(散文)、黄锦树(小说)、黎紫书(小说),迄今仍活跃於文坛。而自1996从未留学-的华裔青年黎紫书以〈蛆魇〉获得第十八届联合报小说首奖後,10余年间不乏类似背景的马华得奖者,从冼文光、吕育陶到周若涛、曾翎龙,新人辈出,鲜明体现了台北文学空间的相对-,以及两地华文文坛有意义的重叠,而且从过去一直延伸向未来。
自1991年张锦忠发表〈马华文学:离心与隐匿的书写人〉、林建国发表〈为甚麽马华文学〉、黄锦树〈神州:文化乡愁与内在中国〉之後,在台的马华文学论述渐渐成型。借用-的人文学术资源,企图全面解释马华文学的过去、现在、未来,及在台的处境等等,相当程度的影响了大马本土及中国、-暨国外汉学界的马华文学论述。此後如锺怡雯、陈大为、辛金顺、高嘉谦等也不同程度的参与了马华文学论述的生产。
出版方面,40年间迭有累积。除个人作品集外,还编有各文类的文选,如陈大为、锺怡雯主编的《赤道形声》、《赤道回声》之类的大型读本。40多年来,建制完善,俨然已自成传统。
中文关键字:南洋性 , 中国性 , 马华文学
英文关键字Nanyangness , c-inesenes , Ma-ua Literature
参考资料
*张锦忠。2003。〈八○年代以来-文学复系统中的马华文学〉。收於《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麦田人文」58。台北:麦田。*张锦忠。2006。〈离散双乡:作为亚洲跨国华文书写的在台马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9:61-72。张锦忠主编。2000。〈马华文学专号〉。《中外文学》,29(4)。*黄锦树。2006。〈无国籍华文文学?在台马华文学的史前史,或-文学史上的非-文学:一个文学史的比较纲领〉。《文化研究》,2:211-252。*陈大为。2004。〈当代马华文学的三大板块〉。《国文天地》,226:28-43。杨宗翰。2004。〈马华文学在-2000-2004〉。《文讯》,229:67-72。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网站。.fgu.edu/~wclrc。〈马华文学评论数据库〉。马华文学数位典藏中心。2008年7月14日读取。ctwei/--ua/database。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ocl.s-u.edu。新木马城-大马华社研究-资料库。myedu.-ibiscusrealm.net。〈第三届新世纪文化文学研究的新动向研讨会〉。世界华文文学观察站部落格,「回顾:本研究中心参办会议」。2008年7月14日读取。tw.myblog.ya-oo/worldc-inese-literature/article?mid=5&prev=7&nex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