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41
媒体引介方面:解严前-媒体对-文学的刊载,在-环境的影响下,以-文学、伤痕文学、朦胧诗为主。解严後,-文学在台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出现中国小说出版和研究的热潮,除了《文讯》、《联合文学》、《创世纪》和《文星》等文学-陆续推出-文学特辑和专栏之外,许多出版社也加入-文学出版的行列,例如新地、远景、林白、洪范、圆神、海风、远流、三民等都有作品书系的出版,其中包括作家个人的专集,以及不同主题的选集。但在1989年-事件之後,自1990年代起各出版社有关-文学的出版计画纷纷喊停或减缓,虽然丛书出版降温,但已逐渐形成个别作家与出版社间的合作关系,犹如出版社的专属作家群。
学术研究方面:解严前-学界对-文学的研究,因研究资料和探讨议题受限,以情治单位的「匪情研究」为主,偏重-文艺政策、文艺整风、意识形态等的研究。解严後,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出现-文学研究的热潮,包括研讨会的召开和专书的出版。有关的-文学研讨会有4次:前2次为文讯-社召开的「当前-文学研讨会」,会後出版-集《当前-文学》与《苦难与超越:当前-文学第二辑》。後2次为《联合报》召开的「四十年来中国文学会议」与《-》召开的「两岸三边华文小说研讨会」,分别出版-集《四十年来中国文学》与《从四○年代到九○年代:两岸三边华文小说研讨会-集》。
解严後有关-文学研究的专书,除了原先从事「匪情研究」的学者之外,另有外文系和中文系教授、民间研究者的投入,使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的-文学研究,形成不同类型的风格。延续解严前研究成果推出新作的学者,有周玉山、叶穉英、张子樟等;学院内文学系教授的研究,有吕正惠、蔡源煌、王德威等;民间研究者的成果,有陈信元、张放等。
1990年代起,-学界对-文学的研究视角,由-意识形态研究回归到就文学-学。1990年代中,-文学热潮已由文化话题的热点,转回文学研究的本体,此时学界的研究成果,有唐翼明的-新时期理论和作品的研究。此外1996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的「-地区文学概况调查研究系列丛书」一套9册,由清华大学吕正惠主持进行,是政府支持下进行的唯一相关大型研究活动,因研究面向扩及多种文类,不但滙集成-观点的-当代文学论述,也总结解严後-的-文学研究。
中文关键字:-文学 , 伤痕文学 , 朦胧诗 , 寻根小说 , 新时期文学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