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76
新旧文学论争可分为4期,其中有两次重要的论战,双方在短期内有针对性的文字论辩与回应,第一次发生在1924-1926年(大正13-15年)间,张我军、赖和、前非等人批判旧文人媚日、保守、文体僵化,提倡中国白话文;连雅堂、郑坤五、陈福全等支持传统文学,批判中国白话文,认为多数-人不熟悉-话,-缺乏推展中国白话的语文条件。第二次发生在1941-1942年(昭和16-17年)间,源自旧文人元园客发表〈-诗人的毛病〉,造成旧文人对旧诗的自我批判,进而引发林荆南、廖汉臣、林克夫等批判旧文学;郑坤五、王筱庵、黄石辉等则支持传统文学。
除这两次重要论战外,尚有1929年叶荣锺与江肖梅、1930年黄得时与顽固生的论争、江亢虎至台,亦引起新旧文人明显的对立;另有1920-1923年间,陈炘、陈端明、林子瑾使用文言文体鼓吹白话文,甘文芳用日文鼓吹实用文体,黄朝琴、黄呈聪、蔡惠如用较流畅的白话文提倡新文学;旧文人所写的〈词章界之恶化〉、〈瓜架闲话〉,批判中国新文学创作不够成熟,罗马字、白话字使用的不当。
1920年之後,知识分子对新旧文学发表为数甚多的批判、支持或相关论述,新文人对旧文学的批判目前已知有172篇;旧文人对新文学的批判有102篇;新文人对新文学的自我批判有39篇;旧文人对旧文学的自我批判有48篇;对新旧文学皆批判的有12篇;新旧文学皆接纳的有37篇。
新旧文学论争虽然持续不断,但在-强权统治之下,不论传统汉文、中国白话文、-话文或是教会罗马字都曾遭到统治者的-,各种不同型态的-语文固然相互竞争,但在「以大局为重」的前提下,也常出现相互包容、协力的多元样貌。1921年〈本岛孔教振兴策〉主张为彰显孔教,宜创白话报;《-民报》曾是鼓吹中国白话文,批判传统文学的重要园地,後来则改为汉诗、新诗并存於文艺栏,甚至1933年《-新民报》的社论改为使用简易文言。
新旧文人的角色及对新旧文学论争的观点,可能随不同的文学环境而有所变异,1926年赖和曾批判旧文学之不当,1936年赖和在《-新文学》登载旧诗反而被林克夫所批评;1930年黄石辉以〈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批评传统贵族文学为古董,1942年却在《南方》撰文支持传统汉文;1924年连雅堂在〈-咏史?跋〉批评新文学鼓吹者是井底之蛙,1932年〈雅言〉认为书信可用方言,学术发表当用简洁浅白华文,亦不反对和文、罗马字。
1954年《台北文物》「北部新文学、新剧运动」专号对当代研究新旧文学论争影响甚深,特别是廖汉臣〈新旧文学之争:-文坛一笔流水账〉的观点被当代-文学史及研究者所承袭。李南衡编的《日据下-新文学?文献资料选集》,包含《台北文物》及日治时期《-民报》新文人批判旧文学的重要篇章,使得长期以来日治时期新旧文学论争的诠释明显向新文学倾斜。
如从新旧文人不同的文学与文化视角观之,在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下的文学进化观并无法完全适用於新旧文学论争。旧文人强调「文以载道」,希望维系固有的社会规范;新文人企图藉新文学而普及文艺,注入新文化精神,新旧双方「秩序感」不同更是论争的根源。日治时期新旧文学实各有丰富的内涵,新旧文学论争的研究宜超越新旧/优劣的二元窠臼,才能建立较为符合实况的论争史。
中文关键字:白话文 , 文言文 , 文体 , 文学论战
英文关键字Vernacular , Stylistic , Classical C-inese , Literary Debate , Controversy,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