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识

日治时期民间文学工作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16

日治时期的民间文学工作大致可以区分出3时期:(一)-5-1926年,第一时期(二)1927-1940年,第二时期(三)1941-1945年,第三时期。

第一时期对民间文学的蒐集,主要由-官员及学者主导,这是民间文-动的前缘。采录者有人类学者、语言学家鸟居龙藏、伊能嘉矩等人,他们为了学术研究而作调查;另有部分-官员为了殖民-的考量也投入采录;此外,也有-民间文学工作者出於对异地的好奇而进行采录。这些采录整理的成果,刊登在临时-旧惯调查会所编辑的《蕃族调查报告书》和-惯习研究会所出版的《-惯习记事》。此外,个人着作如伊能嘉矩的《-志》(1902年)、《-文化志》(1928年)等,亦记录-人的生活惯习。至於民间文学专册,则有宇井英《-昔》(1915年)、川合真永《-笑话集》(1915年)、平泽丁东《-の歌谣と名着物语》(1917年)、片冈岩《-风俗志》(1921年)等。

第二时期,一些-传统文人基於趣味性、娱乐性采录民间歌谣,多刊登於《三六九小报》。-新文学工作者受到-、中国-民间文-动的影响而投入这项工作,形成了日治时期的-民间文-动。目的是为了推广乡土文学的理念、建构-话文,以及推广启蒙教育和重构-文化。他们所采录整理的歌谣,则刊登在《-新民报》、《风月》、《南音》、《フォルモサ》、《先发部队》、《第一线》、《-文艺》《-新文学》等报章-。所采录的故事,则刊载於《第一线》-辟的「-民间故事特辑」,其余零散分布在《新民报》、《南音》、《革新》、《-文艺》、《-新文学》等刊物。

此外,部分知识分子不仅辑录歌谣、故事,也发表对歌谣、故事的看法。对於如何研究故事和歌谣,主要有2种立场:(一)将民间文学当作-文化的传承,如赖和、黄周、廖汉臣、李献璋;(二)以左派社会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民间文学基础的则有林克夫、刘捷、茉莉等。除了上述两种观点立场外,郑坤五、苏维熊和曾景来则分别从传统文学、文化的观点针对歌谣、民间故事作专题式的研究。在这些背景下,1936年(昭和11年)李献璋将1930年代所采录的民间歌谣,请文友分别整理改写民间传说及故事,编辑成《-民间文学集》,是当时民间文学作品的集大成。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殖民地政府加紧皇民化,逐渐停刊汉文-、禁止-人说自己的语言,-知识分子的民间文学工作由蒐集转向研究。-学者池田敏雄、金关丈夫等以「保留-固有的文化」为前提,极力游说当局於1941年准许出刊《民俗-》,是以-民俗学者为主导,-知识分子为辅,二者相互交流影响下的产物。因此民间文学工作有了全新的面貌,这是第三时期的开始。此时期民间文学的工作目的有:日人对-对被殖民新附者的关怀、建构大东亚民俗学、改良风俗和宣传政策之用、文学创作的材料等。其成果,-间作品的研究多於采录整理;在俚谚、歌谣和故事方面有专题式的论述;除此,文人仿作民间文学的现象广为流行,比起前二时期更为风行,尤其是以专门宣扬「皇民政策」或「个人理念」的作品居多。另外,在专书方面,1942年,东方孝义的《-习俗》,西川满、池田敏雄的《华丽岛民话集》;1943年,稻田尹将多篇的歌谣论着合辑为《-歌谣集》;黄宗葵汇辑台、日文人所蒐集作品为《-地方传说集》。此时期的成果,可说是多面向发展。

中文关键字:民间文-动 , 重构-文化 , -话文

参考资料

    *Finnegan, Rut- H. 1992. Oral Traditions and t-e Verbal Arts: A Guide to Researc- Practices. New York: Routledge.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编,陈建宪、彭海斌译。1990。《世界民俗学》。上海:上海文艺。*胡万川。2004。〈赖和先生及李献璋先生等民间文学观念及工作之探讨〉。收於《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际》。新竹:清华大学。*胡万川。2004。〈-、语言、传统与民间文-动:从近代的欧洲到日治时期的-〉。收於《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际》。新竹:清华大学。*杨丽祝。2000。《歌谣与生活:日治时期-的歌谣采集及其时代意义》。台北:稻乡。王诗琅着,张良泽编。2003。《-文学重建的问题》。「-史料新刊」。台北:海峡学术。黄文车。2005。〈日治时期-福佬歌谣研究〉。博士-,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游佩芸。2007。《日治时期-的儿童文化》。台北:玉山社。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曾贵海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放生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