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识

-文学正名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06

1980年代初期至中叶之际,围绕着-社会中所产生的文学作品之归属与定位问题所展开的相关讨论。与此同时,集中於1983-1984年间的「-意识论战」,则构成了「-文学正名论」在族群认同定位上最主要的正面助益。就其广义面而言,「-文学正名」相关脉络则一直持续至21世纪,可延伸到有关-文学系所、国家文学馆设立等文学体制,以及包含母语文学、原住民文学、女性主义等等视野在内的-文学再定义之层面。

从-文学演变的历史角度来看,「-文学」「正名」的相关讨论,可以直接探究的历史线索大抵包括1970年代以降的乡土文-动,及1977-1978年的乡土文学论战,并历经1980年代-意识论战,以迄於1990年代的-文学学门建制化、相关系所成立等等脉络。以-主义文化运动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文学正名论」,应可视为整个战後-历史朝向本土化进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按照学者谢春馨的研究整理,有关「-文学正名论」的密集讨论之时间起讫点,大概分别是1981年1月詹-〈两种文学心灵:评两篇联合报小说奖得奖作品〉,与1985年底之前围绕着前年4月由前卫出版社发行、吴晟主编的《1983-诗选》所展开的激烈争辩。

在整个「-文学」「正名」的讨论中,最重要的课题大抵都围绕在如何界定-社会、-土地上展开的文学活动及成果。由於此一焦点涉及族群、文化及其历史甚至国家层面之认同,因此,「-文学」「正名」的相关讨论,自始至终皆难以被简单归类为一种单纯文学性质的争论现象。以此一焦点所延伸而来的讨论,包括了(一)-社会范畴中的文学及其历史,与所谓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否应该重新界定、又应该如何加以描述?(二)在历史传统、书写型态以及创作使命上,-社会中产生的文学是否存在着独特的特质,以及相对自主的、独立的位置?(三)使用「-文学」一词来描绘在-社会上产生的文学,到底应不应该、可不可行?换言之,最重要的讨论焦点仍然集中在,-社会产生的文学应该如何界定?以今日的角度来说,这几个课题实际上大抵对应於-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关系,-文学及其历史的特性,与-文学是否可视为-文学等等。

对於上述课题的讨论,大抵呈现两种主要的诠释立场:倾向以「-文学」做为名实相符的名称,以便描述、代表-社会中产生的文学;「-文学」一词在1980年代因此具有非常接近於-文学的位格。相较於此,倾向反对上述意见者,则视「-文学」为分离运动的主张,或仅能同意其做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来加以使用,一如-归属上视-为中国的一个省份。

支持第一种意见的,如李乔、彭瑞金、叶石涛、宋冬阳(陈芳明)等人,亦即被视为站在「本土派」之立场者。譬如1983年7月,李乔在〈-文学正解〉中所称:「所谓-文学,就是站在-人的立场,写-经验的文学。」以及叶石涛同年10月发表的〈论-新文学的特质〉之所述:「事实上从光绪21年清廷割让-给-以至於光复到现在,-和-分离了80多年。承认了这历史性事实,所以我们不得不把在-的中国人所创造的文学叫-湾文学,表示-有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和内容了。」2人率皆主张采用「-文学」之名以便符合-社会产生的文学之实。

倾向第二种立场的,包括像是尹雪曼、刘添财、陈映真、刘绍铭等人。其论点如尹雪曼1981年2月1日发表的〈辟当前有关新文学的二个谬误〉文中所申:「今天我们只有中国文学,而没有-文学。……『-文学』这个名词是压根儿不能成立的;充其量,我们只能说:-时期的中国文学或-文学。」至於中国旅美学者刘添财1984年8月的〈「-文学」分离运动〉,则直接明白地表示了-文学一词与-分离运动之间的关联。

由於这段1980年代热烈的「-文学」「正名」之讨论,「-文学」一词的流通、运用日渐获得接受。然而,这也并非表示「-文学」的「正名」工作已完成。在使用的正当性上有所共识,但於不同的诠释立场下,「-文学」显然更是一种接近於各自表述型态的存在。

中文关键字:-文学 , 正名 , 本土化运动 , -文学系所 , 文学体制

英文关键字Taiwanese literature , re-naming , Nativist movement ,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literary institution

参考资料

    詹-。1981。〈两种文学心灵:评两篇联合报小说奖得奖作品〉。《书评书目》,93:23-32。尹雪曼。1981。〈辟当前有关新文学的两个谬误〉。《中央日报》,10版,2月11日。高天生。1981。〈历史悲运的顽抗:随想-文学的前途与展望〉。《-文艺》,72:291-301。宋泽莱。1982。〈-文学论〉。《暖流》,1(4):63--。彭瑞金。1982。〈-文学应以本土化为主要课题〉。《文学界》,2:1-3。李乔。1983。〈-文学正解〉。《-文艺》,83:6-7。*叶石涛。1983。〈论-新文学的特质〉。《文讯》,4:24-30。*宋冬阳(陈芳明)。1984。〈现阶段-文学本土化的问题〉。《-文艺》,86:10-40。陈映真讲。1984。〈中国文学和第三世界文学之比较〉。《中华-》,247:27-38。刘添财。1984。〈「-文学」分离运动〉。《中华-》,253:15-16。*施敏辉(陈芳明)编。1988。《-意识论战选集》。「新-文库」5。台北:前卫。*谢春馨。1995。〈八○年代「-文学」正名论〉。硕士-,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游胜冠。1996。《-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台北:前卫。李魁贤。2006。〈-文学系设立始末〉。《文学-》,60:7-20。张诵圣。2006。〈现代主义、-文学、和全球化趋势对文学体制的冲击〉。《中外文学》,35(4):95-106。蔡玮芬。2005。〈从一九八○年代的「--论」看其後的两次台语文学论争〉。《-人文(师大)》,10:31-42。陈修齐。2003。〈研究-文学的史观探讨:以「写实主义史观」为中心的检讨〉。硕士-,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黄美娥。2007。〈-文学学科知识的边界在哪里?〉。《文讯》,265:40-3。陈凌。2007。〈多元又现代,着重理论与实务:真理大学-文学系〉。《文讯》,265:46-7。游胜冠。2007。〈多元发展是主要特色:成功大学-文学系〉。《文讯》,265:51。陈万益。2007。〈-文学系所十年省思: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文讯》,265:52-3。陈芳明。2007。〈共时的与对比的视野:-大学-文学研究所〉。《文讯》,265:74-5。 陈去非。〈从-本土文学的发展谈起〉。喜菡文学网论坛,「第二投稿区?文学理论」。2008年7月18日读取。.pon99.net/p-pBB2/viewtopic.p-p?p=3595&sid=1bfc943b0259421b7974cd9c8c36a303。张倩玮。〈-文学正名台文系先验身〉。新-新闻周刊。2008年7月18日读取。.ne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3921。应凤凰。〈九十年代-文学的体制化:国家文学馆及-文学系所之设立〉。-文学部落格,「凤凰」。2008年7月18日读取。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p?id=781。陈去非。〈从-本土文学的发展谈起〉。喜菡文学网论坛,「第二投稿区?文学理论」。2008年7月18日读取。.pon99.net/p-pBB2/viewtopic.p-p?p=3595&sid=1bfc943b0259421b7974cd9c8c36a303。张倩玮。〈-文学正名 台文系先验身〉。新-新闻周刊。2008年7月18日读取。.ne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3921。应凤凰。〈九十年代-文学的体制化:国家文学馆及-文学系所之设立〉。-文学部落格,「凤凰」。2008年7月18日读取。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p?id=781。宋泽莱。〈﹝加注版﹞台语小说简史﹝下﹞〉。-文学部落格,「宋泽莱」。2008年7月18日读取。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p?id=1232。陈宁贵。〈-母语文学的发展概况〉。陈宁贵诗人坊。2008年7月18日读取。ningkuei.blogspot/2007/07/blog-post_19。陈宁贵。〈-文学本土论〉。陈宁贵诗人坊。2008年7月18日读取。ningkuei.blogspot/2007/07/blog-post_19。游胜冠。〈-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章 -文学本土论的发轫〉。陈柏达的网志。2008年7月18日读取。blog.udn/C-enBoDa/765282。赵天仪。〈根植-:话-本土文学〉。国立台中图书馆,「出版品?社教-288期」。2008年7月18日读取。public1.ntl/publis-/soedu/288/01.-tm。陈芳明。〈从接枝到开枝〉。-文学部落格,「陈芳明。2008年7月18日读取。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p?id=195&classify_id=8。吕正惠。〈日据时代-新文学研究的回顾:七○年代以来-地区的研究概况(上)〉。人间网,「-新文学论坛」。2008年7月18日读取。.ren-jian/Index.asp?act=ViewEac-Article&ArticleID=1816。吕正惠。〈日据时代-新文学研究的回顾:七○年代以来-地区的研究概况(下)〉。人间网,「-新文学论坛」。2008年7月18日读取。.ren-jian/Index.asp?act=ViewEac-Article&ArticleID=1817。彭瑞金。〈文学的养分〉。-生活艺文网—自由副刊。2008年7月18日读取。.libertytimes/2002/new/-r/11/life/article-2.-tm。陈仁端。〈海峡-与-本土化运动〉。中国网。2008年7月18日读取。big5.c-ina.cn/c-inese/z-uanti/13lagxyt-/657263.-tm。沈庆利。〈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评当前-文化界的一种现状〉。孝恩文化,「学术专题」。2008年7月18日读取。.xiao-en.org/cultural/academic.asp?cat=103&loc=z--cn&id=1449。陈映真。〈论「文学-」〉。华夏经纬网。2008年7月18日读取。big5.-uaxia/zt/2001-19/32790。陈昭瑛。〈论-的本土化运动:一个文化史的考察〉。《海峡评论》,「期号选单?第51期」。2008年7月18日读取。.adanstar/FF/51-5674。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排湾族tjagaraus大武山传说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春日与月夜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