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27
此遗址为1972-73年浊大计划进行时由何传坤先生发现,1995年则由执行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计划之学者调查。除此之外尚无更进一步之研究资料。
遗址因耕种而部分受到破坏,遗物散布於台地面上,以东南侧分布较为密集,但未见有文化层。出土遗物包括橙色细砂陶,掺细沙,硬度约为2,器型为罐型器;灰色细砂陶,器型主要为罐形器,同样掺细沙,硬度在3以下,掺沙粒径约在2㎜左右,且器表多为素面,未见纹饰,以罐型器为主;另有灰褐色细砂陶,同样掺细沙,沙粒径约在2㎜左右,器型则见有钵形器。石器方面则有打制斧锄形器、磨制斧锄形器、打制石刀、打制石片器等。遗址所属文化类型应为营埔文化,年代约介於距今3000至2000年前。营埔文化遗址主要分布於台湾中部大肚溪和浊水溪中下游一带的丘陵与河阶地上,由於分布范围广,各遗址间变异性甚大,但一般皆以灰黑色罐与钵为陶器主要器型,石器种类也相当繁多,包括石镞、石锛、石刀、石锄、网坠等,其文化年代则介於距今3500至2000年前。在1995年考古遗址普查计画报告中有研究者将此遗址归类为维新庄类型。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