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59
金龟山遗址曾经遭受重机械削铲的重度破坏。基本上,金龟山遗址即为一大型的贝塚,现有的面积为遗址残存的部份,形状略呈半圆弧形。大致推估范围,东西长约25公尺,南北宽约10公尺,面积约仅250平方公尺。贝塚上层大约出现在地表下10公分左右,其厚度因地形之故并不一致,大约在40到75公分之间。贝塚伴随出土些许的文化遗物和丰富的海生贝类遗留。其中的文化遗留,包括有陶质遗物,如陶容器、硬陶、以及瓷器和石器。生态遗留则以海生贝类遗留为主,分属於22种属,另外也出土少许风化严重而无法监定种属的兽骨。贝类则以牡蛎和血蚶为主。
金龟山遗址也发现近代墓葬,出土锈蚀严重的铁钉和疑似柺杖底部的铁器残件,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约550到600年前。
金龟山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包括陶质遗物、石质遗物、瓷器和上述出土於近代墓葬的铁器残件。陶质遗物有陶容器,大致可以区分为红褐陶和灰黑陶二大类,但前者居多。皆为手制,器内侧有手捏的痕迹,部份表面经过磨平处理。绝大部分为素面陶,器表施有纹饰者主要为绳纹和压印纹。器型有罐形器和钵形器。另外在探坑的上层也出土少许硬陶。石质遗物数量少,仅出土1件石镞和1件石锤。瓷器主要为青花瓷,皆出土於探坑的上层。
金龟山遗址曾经过多次的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约7,200到9,000年前。有学者从陶片纹饰中出现贝壳锯齿缘所压印形成的纹饰来看,认为其文化属性属於所谓的复国墩类型。不过也有学者认为金龟山遗址所属的年代较早於复国墩的年代,而且目前已知的类似遗址数目少,而经过发掘的遗址,又都属於小规模试掘的性质,加上出土的文化遗物也不是很丰富,较为具体的结论,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总的来说,就金龟山遗址的研究过程而言,它是陈仲玉1995年发现,当时就曾经过试掘;陈仲玉1997年再次试掘;在往後的几年内,分别为陈维钧(1999)、苏启明等(2000)、陈仲玉等(2001)、以及陈维钧(2004)进行过调查或发掘。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