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59
本遗址最早於日治时期由花莲港公学校教师後藤丰明所发现,後来於1988年邱敏勇(1990:58-64)进行地表调查,并记录有当地人士王天送所采集之标本,陶器主要为罐形器,有的陶器带有矮圈足及把手,外表主要为红黄色,亦有呈黄、黄红、红褐、红、浅红等色之陶片,陶器表面皆经过拍打抹平,仅约11%之陶片有纹样,主要为绳纹,另有凹弦纹,石器方面则有斧锄形器、锛形器、凿形、镞形器、矛形器、刀形器、镰形器、刮削器等。其後亦陆续有学者进行过调查研究,黄士强等(1989:35)、王天送(1992:266)、连照美、宋文薰等(1992:141)、黄士强等(1993:346)、刘益昌等(2004:1506-SFYL-1)皆有调查记录之,部份报告中直接称之为盐寮遗址。
寿丰?盐寮遗址最早的发掘工作是由陈有贝与吴佰禄所进行,於1990年3月8日至9日间,在遗址上发掘了一个探坑,除了陶、石遗留的发现外,主要确立了粗绳纹陶层、细绳纹陶层、素面陶层由早到晚近的层位序列(陈有贝1991:36-39)。之後,因台十一线拓宽工程之环境影响评估及抢救发掘,叶美珍等於1992-1995年间陆续进行地表调查与考古发掘之相关工作(刘益昌等2004:1506-SFYL-3)。
由於1992年之後陆续的发掘工作所进行之发掘面积较大,出土资料相对较多,故本文以叶美珍《花岗山文化之研究》(2001:30-73)一书中所记录之资料进行说明,发掘中除了明显的文化层外,还有砾石结构与墓葬出土,前者推测可能与当时人居住之生活区有关,墓葬则为瓮棺葬,被研究者认为是花岗山文化的特徵之一;在出土遗留方面,有打制石斧、石锛、石镞、石刀、网坠、石杵、石槌等生业工具,反映出此遗址之基本生业方式包含有掘地、伐木、木质加工、打猎、捕鱼、谷类采收及加工等,还有砥石、石锯、石子尖器、石片器等制作石器之工具以及石环、玦形耳饰、坠饰等装饰品,在陶器方面主要为典型红彩陶器,器形包涵有罐形器、钵形器、瓶形器、豆形器、碗形器、杓形器、杯形器等,还有陶盖与陶纺轮,其中部份陶容器上带有把手,研究者视其兽形把手与鱼尾形把手为花岗山文化之另一项特徵;在生态遗留部份,则出土有猪、鹿、犬、羌、鼠、蛇、鸟、鱼等动物之骨、牙或角等部位之遗留,其中部份被用来制为角尖、骨尖器、锯齿状骨器、牙尖器、骨饰、骨管等遗物以供当时人使用。
在遗址年代方面,曾以一件人骨与三件兽骨进行定年,绝对年代资料分别为5650±110B.P.、2953±78B.P.、4605±75B.P.、2846±82B.P.,研究者认为文化性质应属於花岗山文化,较可能且合理的年代应为3000年至1500多年以前(叶美珍2001:96-97)。本遗址早期因有绳纹陶的发现,而被认为属於大坌坑文化的范畴(连照美、宋文薰等1992:141;黄士强等1993:346),然在花岗山文化正式被提出後(叶美珍2001),则被归属於其中,不过同时期台湾东部亦有卑南文化与麒麟文化的存在,且部份定年资料也有相似的年代,其中的关系则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