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旧社遗址位於东经121度55分48秒、北纬25度1分34秒,居处台北县贡寮乡双溪河北岸,在现今福隆海水浴场对岸的海岸沙丘上。经碳十四定年显示其年代距今约300-200年前,是为铁器时代遗址,属於台湾北部十三行文化。遗址中出土金属器、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牙器和贝器等多样遗物,并伴随丰富的生态遗留,有贝塚、灰坑等现象、过去更曾出土过一具陪葬着小陶罐的幼童屈肢葬,是一探台湾铁器时代居民生活样貌的好地点。最近的考古研究将龙门旧社遗址与十三行遗址、淇武兰遗址相比较,得出在200-300年前,此遗址的居民与北部十三行遗址有较接近的墓葬制度,因而推论其文化渊源较相近;但同时,却也和宜兰的噶玛兰族有所交流,因而在陶器的工艺、装饰风格方面十分相似。
此外,由於历史文献曾提及的三貂社可能就在附近,东北角一带史前遗址与三貂社的关系,早为学者所关注。然而由於资料的限制,过去学者多仅就遗址所在位置位於早期北部平埔族凯达格兰族分布范围内,或是遗址出土的几何印纹陶罐为晚近凯达格兰族持续使用两点依据,推论此遗址与部分北海岸的遗址,与凯达格兰族可能有所关连,却难有进一步的突破。因此,虽然此遗址的发掘带给平埔研究一些新的材料,但仍待更多的研究。
(潘玮玲合撰)
参考资料
盛清沂1962〈台湾省北海岸史前遗址调查报告〉,《台湾文献》13(3):60-152。苏仲卿等1982《第四核能电厂附近陆上之生态调查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国际环境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专刊第14号。潘玮玲2004《龙门旧社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