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识

奴化论争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46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初期於文化重建过程中,新政权与旧住民对於文化诠释权的争夺与再诠释。从1945年11月6日《-新生报》社论开始,到1946年《-文化》第1卷第3期暂告结束,共费时13个月;在这场横亘1946年的论争中,官方意识型态的《-新生报》与台人发声的《民报》,相互对垒的过程中,《新新》、《人民导报》、《政经报》等也涉入其间,可说是战後台人自我定位的重要事件。

论争的远因,在於日治时期台人位置的尴尬与矛盾,尤其-觊觎东北满州、南中国闽厦;来台中国人对於-浪人及游民的刻板印象,无论是国府思考或接收官员,对此仍有疑虑。虽智识人士一再呼吁,如署名「孝绍」於《-民声报》说:「倘如以-殖民或-奴隶看法对付台人,那麽中国之-,就无异中国之殖民-」;谢南光也鼓吹「信任-人、爱护-人、尊重-人」。然而,官员如陈仪等,仍未尊重台人的历史经验,以强制的中国化为方针,推展〈-接管计画纲要〉,亦即「-接管後一切设施,须实行国父遗教、秉承总裁训示,力谋台民福利,铲除日人势力为目的」、「接管後之文化设施,应增强-意识,廓清奴化思想,普及教育机会,提高文化水准。-占领时印行之书刊、电影片等,其有诋毁本国、本党或曲解历史者,概予销毁。」因此,-举措,以去除日人奴化影响为主。

在陈仪为「奴化」定调後,官方的《-新生报》,便以社论、专文与载录政府谈话,营造推行国语与去除日语的氛围,王白渊以〈所谓「奴化」问题〉宣战,反击奴化论述,双方竖旗,揭开论争序幕。所谓的「奴化论述」,在於建构一套话语,指控台人奴性,如语言文字-化、精神层次皇民化,於是导出除去、清洗、悔悟,乃至位阶居次的必要,-知识分子在被动的回应中,也努力廓清自身文化的位置。

论争参与者,除了政府官员外,另有杨云萍、黄得时、谢南光、李纯青、王添灯等台籍知识分子,以及若干半山人士与省外开明派,如周宪文等,双方环绕着长官公署治台政策展开讨论,立场未必截然对立,一般而言,代表官方政策执行者,「台人奴化」为主要前提,然而,民间对於「台人」与「奴化」的连结意见不一,对於去除-的影响也有不同看法;换言之,这场论争原本可以做为舆情反映,却未能形成和解的契机,种下日後二二八事件的远因。

中文关键字:奴化 , 殖民遗绪 , 国语政策 , 三-义 , -主体

参考资料

    *黄英哲。1997。〈战後初期-文化的重编1945-1947:-人「奴化」了吗?〉。收於《何谓-?:近代-美术与文化认同-集》。施梅珠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秦孝仪主编。1990。《抗战时期-之重要言论》。台北:中国-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彭瑞金。1984。〈记一九四八年前後的一场-文学论战〉。《文学界》,10:2-15。*游胜冠。1994。〈战後-的反殖民文学〉。《-史料研究》,3:94-113。*王白渊。1945。〈所谓「奴化」问题〉。《-新生报》,1月8日。叶芸芸。1985。〈试论战後初期的-智识份子及其文学活动1945-1949〉。《文季》,2:5。陈建忠。2003。〈徘徊於「祖国认同」与「-认同」之间-战後初期-文化的重建与顿挫〉。《岛语:-文化评论》,1:22-36。陈芳明。2001。〈-新文学史(9):战後初期文学的重建与顿挫〉。《聯合文学》,197:150-163。。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射日神话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