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识

家族史小说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97

横跨三、四代或百年以上,记录家族相关家庭之生活经历或兴衰的长篇小说,有时亦会以系列小说的方式呈现。虽然以家族故事为框架,但创作意图多半是为了呈现整个社会的变迁史,因此某个特殊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的改变、或是个人命运如何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而起落等,就成为家族史小说中常见的内涵。

以家族故事呈现百年历史与社会之变迁,在西方是20世纪才出现的文类,代表作如汤玛斯曼(T-o-s Mann)的《布登布鲁克家史》(1901)、加布里埃尔?贾西亚?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百年孤寂》(1967)等,而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bert Faulkner)更是以十几部小说,反覆穿插5大家族的百年沧桑。

在中文创作的领域中,最经典的家族史小说当属《红楼梦》,但若论此类家族史小说的源头,则可说是《-梅》。-以後,此类以大家族之兴衰史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仍不时可见,代表作如张恨水《-》(1926)、巴金《激流三部曲》(1933-1940)、1986年莫言的〈红高粱〉,则带动中国另一波重写家史的风潮。

家族史小说在-的发展,以解严以来较为蓬勃。如王德威所言:「1980年代以来,记忆-成为重要的文化工程。」而在种种关於迫害、离散、死亡的叙事之中,亲情的表述为冰冷的历史注入暖流,书写父母的过往,则成为记忆-的另一种资源。家族史小说的书写於是成为一种记忆族群与身分认同的重要方式,或因如此,-的家族史小说,多半与作者本人的族群或身世息息相关,「纯属虚构」者则较为少见。重要作品如陈烨的《泥河》(1989年出版,後於2002年改写更名为《烈爱真华》),描写一个府城世家三代的家族故事,在当时可说是第一部以女性立场铺陈自身家族与历史记忆的长篇着作;朱西甯的遗作《华太平家传》(2002),虽托名为「华太平」之家传,亦为以自传性质为主的长篇家族史;阮庆岳的《重见白桥》(2002),以一对同父异母兄弟寻找白桥的旅程,勾勒出父祖三代的漂流之旅;陈玉慧的《海神家族》(2004),则是透过一个异乡女子的溯源之旅,建构出母系家族史。关於家族史的建构,亦有部分作家选择以小说之外的方式呈现,如锺文音《昨日重现》(2001)一书,就是以散文的形式书写「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

另外,由於家族史小说具备历史意识、以及藉由家族兴衰反映国族盛衰与社会现实的特色,使得此类作品也与「大河小说」有若干相近甚至重叠之处,差别或在於「大河小说」更偏重对历史的关注;而-的家族史小说由於大多以作者自身之背景为题材,因此与「自传文学」亦有若合符节之处。

中文关键字:家族 , 家族史 , 家族书写

英文关键字Family , Family saga , Family writing

参考资料

    *王德威。1996。〈海派作家,又见传人:论王安忆〉。收於《纪实与虚构》。王安忆着。台北:麦田。*颜择雅。2005。〈-女性的家族史观〉。《民生报》,A7版,1月23日。*王德威编。2005。《-:从文学看历史》。「麦田文学」174。台北:麦田。*黄锦树。2006。《文与魂与体:论-性》。「麦田人文 / 王德威主编」107。台北:麦田。*黄宗洁。2006。〈当代-文学的家族书写:以认同为中心的探讨〉。博士-,-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张宝琴等编。1994。《四十年来中国文学》。「联合文丛」78。台北:联合文学。邱贵芬。1998。《(不)同国女人聒噪》。「风格馆?晨间书 」s5039。台北:元尊文化。陈义芝编。1998。《-现代小说史综论》。「联副文丛」35。台北:联经。朱栋霖等编。2000。《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现代文学研究丛刊」5。台北:文史哲。刘亮雅。2001。〈爱慾在-:黄碧云「烈女图」中的女性与-主体〉。收於《-世纪末》。刘亮雅。台北:九歌。黄锦树。2003。《谎言或真理的技艺:当代中文小说论集》。「麦田人文」59。台北:麦田。李奭学。2004。《书话-:1991-2003文学映象》。「九歌文库」687。台北:九歌。陈芳明。2005。《孤夜读书》。「陈芳明作品集?阅读卷」1。台北:麦田。吕兴昌等。2006。《想像的壮游》。台南:国家-文学馆筹备处。 *〈Family saga〉。Wikipedia。2008年1月25日读取。en.-.org/wiki/Family_Saga。*徐德明。〈-与家族小说〉。--教育频道,「往期内容」。2008年1月25日读取。-tv/program/bjjt/20041008/101521.s-tml。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张爱玲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省编译馆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