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识

-省编译馆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25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初期,为「去-化」、「再中国化」治台策略而设的机关,负责再教育的任务。在-省行政长官公署(1945-1947)期间,文化重建的工作,由国语推行委员会(语言再造)、宣传委员会(法令宣导、言论检查),以及-省编译馆执行。-省编译馆(简称「编译馆」)的筹议,在〈-接管计画纲要〉列记「专设编译机关,编辑教科参考及必要之书籍图表」。当陈仪接任首任长官公署长官,邀许寿裳来台,以「为促进台胞心理建设,拟专设编译机构,编印大量书报」为旨,担任编译馆馆长。

1946年8月7日,编译馆正式成立,加上原先合并的教材编辑委员会与编审室,馆辖组织为两室四组,计有资料与秘书两室,学校教材、社会读物、名着编译与-研究四组,职员以省外人士为主,本省则有杨云萍等,另留用部分日人。8月10日,许寿裳在记者会中的谈话,一方面指出应根绝-军阀残余,同时肯定-积累的学术成果,而前者由学校教材与社会读物组,後者由名着编译与-研究组分别多重管道进行。

学校教材组以编辑教科书为主,原属於长官公属教育处教材编委会,由馆内编纂程璟兼主任,编辑小学到高中、山地、师范、职业、成人与妇女班等教科书。社会读物组编辑大众读物,以台籍人士为对象,由馆内编纂谢似颜兼主任,所编读物概称为「光复文库」,做为中国文化来加以传播。

名着编译组包含专业学术与文学创作,由研究-文学的李霁野担任编译馆编纂兼该组主任,编译英俄等国作品。-研究组继承-研究-的学术成果,并肩负文化重建的任务。

编译馆从教育与研究等方面进行文化重建,然而,二二八事件爆发,长官公署改制为省政府,随着陈仪的去职离台,1947年5月16日,编译馆随之撤废,历时仅265天。具体成果可分为出版与整理,包含图书出版20余种,未刊稿300万余字;其中-研究组成果较为突出,成为战後-研究的先声。

编译馆彻废後,业务部分多由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接收,-研究组纳编省通志馆(1947),2002年起,则为国史馆-文献馆,隶属於总统府唯一的-机关;人员部分,日籍人士遣返,部分省外人士如李何林等则归返-,馆长许寿裳担任-大学教授,於1948年2月18日被刺身亡。

中文关键字:许寿裳 , 去-化 , 再中国化 , 文化重建

参考资料

    黄英哲。1998。〈-省编译馆研究1946.8-1947.5:陈仪政府-文化重编机构研究之一〉。收於《二二八事件研究-集》。「-史系列」2。张炎宪等编。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史料基金会。黄英哲。2007。《「去-化」「再中国化」:战後-文化重建1945-1947》。「麦田人文」118。台北:麦田。陈建忠。2007。《被诅咒的文学:战後初期1945-1949-文学论集》。台北:五南。 *-文学研究工作室。wsl.ncku.edu。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家族史小说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柏杨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