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民报》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14

日治时期唯一由台人发行且代表-人立场的报刊。1920年(大正9年),东京留学生组织「新民会」,推林献堂为会长、蔡惠如为副会长。会中提议发行机关-,在蔡惠如等人的赞助下,由林呈禄、蔡培火、彭华英负责创刊,蔡培火担任编辑兼发行人,7月16日发行《-青年》,内容多批评殖民政策,屡遭禁售。1922年4月1日改名《-》,并於台中成立「--社」。後因1923年-关东大地震,与同年发生於-的治警事件,负责人相继返台,遂於1924年6月停刊。

--社有意创办纯白话文报纸,於1923年4月15日发行《-民报》半月刊,在东京编印,经检查後输入-,其後陆续改为旬刊、周刊,1925年8月26日发行第67期「创立五周年及一万份突破」纪念特刊,发行量仅次於《-日日新报》、《台南新报》,颇受台人支持。1927年(昭和2年)8月1日,经-总督上山满之进许可,迁回-印行。1929年1月13日,「株式会社-新民报社」在台中大东信托公司召开创立大会,董事长为林献堂、常务董事罗万俥。3月29日改名《-新民报》。1932年4月15日正式发行日刊,以中文为主体,三分之一为日文,并着手扩大组织,1934年更发行晚报,拓展海外通信网。

1937年6月废止汉文栏後,言论自由日受箝制。1941年2月11日,在战争时局压力下,常务董事兼总经理罗万俥、主笔兼编辑局长林呈禄,-响应国策更名《兴南新闻》,批判力已大不如前。1944年3月,与其他五家日报并为《-新报》。战後延续《-新民报》的阵容创刊《民报》。

《-民报》系列报刊,不仅开启民智、介绍新知,更以批判立场反映本土舆论,被誉为「-人唯一之言论机关」、「-人唯一喉舌」,网罗各路菁英,鸠集社会运动同志,报馆多成为「东京-青年会」、「-文化协会」、「-民众党」、「-农民组合」、「新-联盟」、各地读书会、工友会等民众团体的代办机关,并与「六三法撤废运动」、「-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等活动相结合。

中文关键字:《-青年》 , 《兴南新闻》 , 《-新民报》

英文关键字T-e Taiwan Yout- , Sinnan News- , Taiwan New People News-

参考资料

    杨肇嘉。1967。〈-新民报小史〉。收於《杨肇嘉回忆录》。台北:三民。黄秀政。1985。〈《-青年》与近代--运动(1920-1922)〉。《-师大历史学报》,13:325-365。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被遗误的-》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匪徒刑罚令」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