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教育控制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74

为达成国家之特定目而推动的各种教育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在中国-(简称-)执政时期,采取许多教育控制之措施来确保统治权力。教育发展基本上是以强人威权体制下党化教育作为核心而展开。

动员戡乱时期政府的教育控制,包括实施祖国(中国)化教育以去除日治时期的影响,推行国语并禁说日语、方言以强化-之认同,逐步采行统编本教科书以-育内容型塑学生思想,进行以三-义、国父思想为中心的党化教育以巩固-的正统地位,加强-精神教育以强调中国传统价值,推动军训教育及童子军教育,提倡文武合一以强化-战备,成立中国青年-救国团(今中国青年救国团)以动员及组织青年,设立校园党部以党领校吸收-,建置军训教官与「人二室」(法务部调查局「人事室第二办公室」之简称),藉由实施军训及保防工作以维护校园安定等措施,以达到教育控制、稳固统治权力之目的。

首先,在1945年11月-省行政长官公署公布「-省各级学校及教育机关接收处理暂行办法」,进行各级教育机关、学校的接收工作。先废止日治时期的「-教育令」等相关法令,同时依据国民政府的教育法令进行改制。从1946年起并依据「国民学校法」实施国民教育。-省教育处(後改为教育厅)提出五大教育方针,包括:阐扬三-义、培养-文化、适合国家和本省需要、奖励学术研究(与-文化相关)、教育机会均等。

1949年中华-政府迁台,教育的目的必须配合动员戡乱的需要,因此,1950年4月-省教育厅於公布「-省非常时期教育纲领」,使-教育体制进入戡乱建国的非常时期;6月教育部颁布「戡乱建国教育实施纲要」,明示「务使全国教育设施皆以戡建为中心」。教育部的纲要强调加强三-义教育;-省的纲领及其相关规定则强调实施-精神教育、学生军训及童子军教育。

其次,在法律上援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将公务员与国家、公立学校教师及学生与公立学校之法律关系纳入其中,使教师及学生立於比一般人民更加从属之地位,其基本权利受到限制不需有法律依据,此亦强化教育控制的合法性。

此外,蒋中正总统因兼任-总裁,配合1950年代-的改造,透过组织的方式,直接掌握党部,以党领政、以党领军,强人威权体制逐渐成形、巩固。加上由-主导的情治组织、救国团、军训教官、党部组织及人二室,共同构成严密的教育控制机制。

此种教育控制体制,直到1987年-解除-及1991年终

止动员戡乱时期之後,才开始有所松动,但仍未完全消失。

中文关键字:教育控制 , 党化教育 , -精神教育 , 文武合一教育 , 人二室

英文关键字Educational control

参考资料

    周志宏、薛化元。1996。〈百年来-教育法制史的考察:以国家权力与教育-事项为中心〉,收於《-法制一百年-集》。-法学会编。台北:-法学会。汪知亭。1978。《-教育史料新编》。台北:-商务印书馆。林玉体。2003。《-教育史》。台北:文景。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斩龙山遗址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放送事业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