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识

五四文艺节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186

1944年(-33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将5月4日订为「文艺节」,并於1945年的5月4日举行首次庆祝活动。

对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原以5月4日为青年节,3月27日为文艺节。「青年节」是庆祝「三-义青年团」的建立而订定,「文艺节」则是为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而设立。直至1940年,国民政府才将「青年节」移至3月29日,来纪念「黄花岗之役」的烈士。

「五四文艺节」的订定过程充满了中国-和中国-党之间的文化角力,其中包括了五四文化运动的正统继承问题,以及「五四」诠释权之争,因此延迟至1945年才将5月4日订定为文艺节,并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表〈为纪念文艺节公启〉,强调「五四」反封建制度压迫、反帝国势力入侵的精神,以及追求-与科学的态度,为「五四」的精神内涵定调。

虽然双方曾经对於五四的文化精神有基本共识,但长期以来「五四」的正统地位与诠释权都掌握在-党手中,-对「五四」的态度经常是以避而不谈的方式来处理。因此,战後初期(1945-1949年)的-,-官方没有举办过任何关於「五四」的纪念活动,但在民间还是有许多纪念「五四」的文章。当时的-文坛不论是本省籍或外省籍人士,都写了不少文章来纪念「五四」,如许寿裳、王思翔、楼宪、张禹、杨逵、杨云萍等人,都曾发表与「五四」相关的文章,使得「五四」成为不分省籍的共同话题。对外省籍作家来说,提倡中国「五四」文化精神,不但是抵抗-政府对言论的压迫,亦是希望藉由五四文化来扫除-所存留的-遗毒,进而重建中国文化。相对而言,本省籍作家在谈及「五四」时,则多强调-自日治时期就深受五四文化运动的影响,-的-文学即是受到五四文化精神影响所产生。

本省籍与外省籍作家透过「五四」阐述了不同的意义,但在「五四文化运动」框架下,彼此之间仍有相互合作。像是1947年12月由「-文化协进会」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讲座」,又称作「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讲座」,由许寿裳一手策画,师资阵容包括:李何林、台静农、李霁野、钱歌川、雷石榆、黄得时。举办讲座的目的在於,使当时的-民众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并介绍中国的主要作家以及代表作品。由此,可以看见两岸作家在「五四」的文化脉络之下相互交流的情形。

中文关键字:五四文化运动 , 国共内战 , 许寿裳

参考资料

    横地刚着,今培懿译。2005。〈一九四七年的「五四」文艺节:「缄默」如何被打破?〉。收於《光复初期的-:思想与文化的转型》。黄俊杰编。台北:-大学出版中心。徐秀慧。2004。〈战後初期-的文化场域与文学-的考察1945-1949〉。博士-,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历史辞典。nrc--a/cca-ome/website/site20/toc。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三毛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七等生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