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77
本遗址是1972-73年间浊大计画进行时由何传坤先生发现, 1995年则负责执行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划的学者会勘,此外尚无更进一步之调查资料。
1977年调查时遗物皆散布於番薯田表面与田间通道上,无层位可寻。而1995年的普查资料则显示遗址因耕种、修坟等行为部分遭受扰动破坏,遗物多半皆散布於台地面上,并未见明显文化层。出土遗物亦少,陶器方面有灰黑色夹砂陶,夹砂粗细不一,多为素面,以罐形器为主要器形,石器方面包括打制斧锄形器、打制石片器二种。由遗物判断,本遗址之文化应属於营埔文化,但在1995年考古遗址普查计画报告中则被登录为维新庄类型。营埔文化遗址主要分布於-中部大肚溪和浊水溪中下游一带的丘陵与河阶地上,由於分布范围相当广,各遗址间变异性甚大,但一般皆以灰黑色罐与钵为陶器主要器型,石器种类也相当繁多,包括石镞、石锛、石刀、石锄等,年代约介於距今3000至2000年前。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花冈山文化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芝山岩学务部学堂(芝山岩事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