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83
一、-的变迁
(一)战後初期的-
-5年(光绪21年)清朝将-割让给-,结束了212年的统治,-成为-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英国首相邱吉尔(Winston C-urc-ill)与中华-国民政府-蒋中正,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会後发布的「开罗宣言」载明-、澎湖应归还中华-,宣言虽不具国际法上的拘束力,但在现实国际-上有其重要的意义,它宣告了当时主要盟国对於战後-安排的取向:国民政府获得罗斯福的支持,在战後取得-。
国民政府在1944年4月成立「-调查委员会」,草拟「-接管计画纲要」。1945年5月德国投降,7月,美国总统杜鲁门(Harry S. Tru-n)与邱吉尔、蒋中正发表「波茨坦宣言」,重申「开罗宣言」的内容。8月,美军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之後,--透过「玉音放送」,向国内宣告-投降,同时接受「波茨坦宣言」。
联合国最高统帅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ur)旋即发布第一号命令。根据第一号命令,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中正派代表陈仪负责接收-。在国际法上,领土的转移需有正式的国际条约,但国民政府认定-应回归中国,因而在10月25日宣布「-光复」,开始以国内法来统治-,并对在-的-人进行遣返。同时接收-官方及民间在-的财产,透过「日产管理委员会」进行後续的处理工作。
国民政府接收-後,在-体制方面,成立与中国-省政府不同的-省行政长官公署,由陈仪担任行政长官,赋予较大的裁量权限,并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总督府的政策,包括经济统制、专卖制度。相对之下,在日治时期长期追求高度自治的-社会菁英,战後无论在-或经济事务上皆无法扮演主导的角色。在国民政府政策失当、行政长官公署施政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1947年2月,专卖局缉私人员因取缔私烟不当,成为冲突的导火线,引爆二二八事件。国民政府派兵来台镇压,并进行-体制改组,设立-省政府,魏道明任第一届-省-,1949年由陈诚接任。
-接收之初,将日治时期的街庄保甲,改为乡镇村邻,并以「训政时期」的地方制度为原则,在其架构下开始成立各级参议会,1950年-实施地方自治以後,透过制度的调整改为县市议会及省议会等组织。
(二)动员戡乱及-体制
中华-在1946年12月制宪、1947年12月行宪,1948年4月蒋中正当选第一任中华-总统,行政院、立-、司-、考试院、监察院相继成立。但在1947年7月,国民政府因国共战争而下令动员戡乱,1948年又制定「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1949年5月在-开始实施-,-体制因此遭到严重的侵蚀,人民的基本-也欠缺保障(临时条款历经多次修正,1948年总统发布紧急处分命令不受宪法本文规范,1960年解除总统任期限制,1966年赋予总统新增政府机关权力,1972年规范增额中央民代,并使第一届中央-代表拥有继续任职的宪法位阶依据)。1949年6月,陆续颁布实施「惩治叛乱条例」、「检肃匪谍条例」,加强对-反对者与社会大众的-。
1949年12月中华-在-的统治权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取代,国民政府迁台,对於--的处置更趋严厉。一方面情治单位进行整编,由1949年的-行动委员会、1950年的总统府机要室资料组,於1954年改组为-局,成为情治系统的统筹机关;另方面实际执行「叛乱罪」等-案件的主管机关,先是由1949年成立的「-省保安司令部」负责,1958年移交新成立的「-警备总司令部」。
中华-政府迁台後,在中国-选出的第一届中央-代表因-情势而无法改选,乃透过司--官「释字第31号」解释文及总统谘文而不必改选,此後因不断延任而形成资深中央-代表(又称「万年国会」)。而为了维系「法统」,乃以实施地方自治、选举地方公职,作为统治的-基础以及--的象徵。但实施地方自治时,-当局亦透过行政、立法的运作,冻结宪法规定的「省县自治通则」之制定,改以行政命令来推动。
1958年金门发生八二三炮战,美国国务卿杜勒斯(Jo-n Foster Dulles)来台,与蒋中正总统发布联合公报,明确表示「反攻-」主要不凭藉-的立场,也使得资深中央-代表的「法统」正当性逐渐遭到质疑。1966年修订临时条款,而於1969年开始举行中央-代表补选。1972年中华-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被中国所继承,在严重的外交挫败下,为增加统治的正当性,因而建立定期改选的增额中央-代表制度。
在1950、60年代,随着-逐渐取得来自美国的支持,使得争取美国支持的自由派人士,包括-省政府-吴国桢、总统府秘书长王世杰、总统府参军长孙立人等纷纷下台或解职,引发-事件,其中以1955年「孙立人事件」波及最广。1960年《自由中国》负责人雷震,因反对蒋中正总统三连任,并筹组政党,而遭到判刑。19-年-大学教授彭明敏与其学生魏廷朝、谢聪敏,为争取-成为自由、-的国家,而发生「-人民自救宣言案」;海外人士为了对抗-的威权统治,纷纷成立-组织,并於1970年组成世界性的-建国联盟(简称-联盟,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缩写WUFI)。同年,行政院副院长-访问美国期间,-联盟成员黄文雄、郑自才着手刺杀计画,此一「刺蒋案」失败,却成为备受瞩目的国际-案件。
(三)威权体制的松动与-改革
1970年-在国际舞台遭到严重挫败,国内逐渐兴起一股文化运动,包括乡土文学与校园民歌的兴起等等,带动本土社会文化-。在同一时期,-接班後的-案件仍然频传,特别是当反对运动与威权体制出现摩擦之际,往往造成重大-案件。包括1977年11月的中坜事件、1979年1月美国承认中国并与中华-断交之後爆发的余登发事件、12月的美丽岛事件,以及1980年2月的林义雄家宅血案。而为了压制海外批判的声音,1981年爆发陈文成事件。1984年发生-情报局派遣竹联帮分子赴美暗杀《-传》作者江南的重大国际事件。
美国与中华-断交後,於1979年制定「-关系法」,以规范新的美台关系,并持续关注-的自由-发展,对-当局形成-改革的外部压力。-在1978年担任总统後,面对此一-情势,决定采取--、解除-、--等措施,并明确表示蒋家人不会再担任下一任中华-总统。
1987年解除-以後,中华-仍处於动员戡乱时期,自由化虽有进展,但仍未完成。-在1988年继任总统後,开始推动进一步的-改革。首先是1991年终止动员戡乱,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不久,因调查局干员进入清华大学拘提陈正然、廖伟程而爆发「独台会事件」,在社会的改革声浪下,进而废除「惩治叛乱条例」,1992年更在-的压力下修正刑法第一百条,结束言论叛乱时代,「白色恐怖」也成为历史。
1990年6月,-官会议做成「释字第261号」解释文,加上废除临时条款、宪法增修条款的实施,促成资深中央-代表於1991年12月31日全部退职,并分别於1991年、1992年全面改选国民大会代表与立法委员。继而在-的要求下,透过宪法增修条款,1994年-省长、台北市长、高雄市长改为民选,1996年展开第一次总统直选。1997年中华-被国际着名组织「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评比为完全自由国家,是为-自由、-的重要里程碑。2000年第二次总统直选,-进步进党的-、吕透莲当选正副总统,完成第一次政党轮替。2008年中国-的-、萧万长当选正副总统,重新执政,是第二次的政党轮替。
(四)台海-的演变
自1949年起,-一方面在中华-的统治下,一方面被卷入国共内战的漩涡中;1950年6月韩战爆发後,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海峡中立化宣言」,派第七舰队进入-海峡巡弋,使-免於中国的-威胁。1951年9月,-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签订「旧-和约」,明订-放弃-、澎湖的-,但未说明让与之对象,成为国际法上「-地位未定论」之起源。-在美国的要求下,另与中华-政府签订「台北和约」。因此,相对於-未定论,有学者认为:-自1945年即在中华-实质统治下,又无其他国家表示异议,依据国际法的「先占」原则,-已经属於中华-。
1954年美国与中华-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延续「旧-和约」以来的基本构想,一方面维系中华-政府在国际上的中国代表权,一方面与中国政府展开接触,寻求外交关系的突破。美国及其盟国提出「二个中国」或「-」的构想,由於未获中华-、中国政府的支持,因此没有实质进展。相对地,中国对-的统治日渐稳固,要求在国际舞台上作为中国合法代表的呼声越来越高。1971年10月的联合国大会上,阿尔巴尼亚案获半数以上支持,中华-代表团见情况不利,主动宣布退出联合国。但联合国大会仍通过「2758号决议案」(阿尔巴尼亚案),宣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中华-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遭此严重挫败,执政的-当局仍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在中国取得联合国代表权之後,国际社会的「一个中国」指的即是中国。此後,原本承认中华-的国家纷纷转而承认中国并建立外交关系。中华-政府虽采取「弹性外交」,但仍以「一个中国」原则处理外交问题,往往只能以断交、撤馆收场。1979年美国与中国关系正常化之後,中华-在国际货币基金会(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写IMF)及世界银行(World Bank Group,简写 WBG)席次相继被中国取代,-进一步被孤立。此一时期中国改采「和平-」的战略,主张国共对谈、「一国两制」、「三通四流」。-领导的-当局,对内提出「三-义统一中国」,并试图以「三不政策」与和平-对抗,并在「-关系法」的架构下维持-免於受中国并吞。
1950年代台海两岸发生多次的-冲突,特别是在中国-沿海岛屿的竞逐赛中,包括舟山之役、东山岛突击战、一江山战役、大陈岛彻退、八二三炮战,中华-政府实际上有效统治仅有金门、马祖。中国在国际情势日渐对其有利的状况下,於1970年-始对-展开和平-。
1980年代-进行-改革,也开启了与中国民间互动的可能性。其中最关键的1987年-老兵赴-探亲,最後演变成-人民赴中国观光、投资的开端。-继任总统後,为了积极处理-,一方面主导制定「国家统一纲领」,以一个中国、两个对等-实体、三个阶段、没有时间表,来定位两岸的交流程序。在行政院-委员会之下,则由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与中国海峡-协会(简称海协会)建立「-协商」模式。
在另一方面,配合动员戡乱时期的终止、承认中国,执政当局试图以此结束国共内战,并推动务实外交,寻求国际地位的突破。然而面对中国在外交上持续的-,以国共内战架构下将-视为「叛离」的一省,1999年-根据原本制订宪法增修条文的精神,强调由於终止动员戡乱,台海两岸是两个等对-实体,基於中华-是-独立的国家(中国亦然),而使中华-与中国成为特殊国与国的关系(通称「两国论」)发表,2000年-就任总统後,并未将此一理论进一步规范入宪法;中国则持续对-施压,并於2005年3月制定「反国家分裂法」;2008年第二次政党轮替,-当选总统後,以「一国两区」试图来定位-与中国-的关系。
-在中华-统治时期,-上从强人威权体制逐渐朝向自由化、-化发展,而成为亚洲的自由、-指标国家。然而-际空间,随着中国的崛起遭到更大的-,这也是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二、经济的发展
(一)战後初期的经济情势
中华-政府接收-後,在-没有使用中国-的法币及金圆券,而使用台币,由於台币币值被持续的低估,以及中央政府要求-省代垫相关款项,加上施政失当导致生产不振,而引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49年陈诚接任-省-後,以中央政府返还-省代垫款的黄金作为发行准备,推动币制改革,发行新台币。其後因韩战爆发,美援到来,恶性通货膨胀才受到有效的控制。
战後-的经济处於严重的通货膨胀,陈诚担任省-任内,为了-的租佃问题,并避免成为--党活动的条件,开始实施三七五减租,1950年担任行政院长後,进一步推动耕者有其田。一方面进行新台币改革,下令停止-与中国-的通汇,并管制中国-人民来台,以维护-的安全。另一方面设立「-区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由尹仲容担任副主任委员,统筹-经贸相关事务。
(二)土地改革
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的轰炸,-的农业与工业遭到严重的破坏,但因农业的重建,其专业人才或资本需求较少,生产的恢复也较工业的重建容易,这是战後农业迅速复兴并超越工业生产总值的重要条件。战後初期农业生产总值只有战前高峰期1938年的一半,到了1953年前後已恢复为战前的高峰水准。
陈诚继「三七五减租」後,於1951年实施公地(官有农地)放领政策;1952年立-通过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後,1953年完成「耕者有其田」的初步成果。而给地主的地价补偿,除了实物债券外,另以-水泥、-纸业、-农林、-工矿四家官营企业的股票作为补偿,使得四家官营企业民营化。除了解决租佃问题,同时也削弱了拥有土地的士绅,政府则在取得农民支持後,巩固统治基础。
实施耕者有其田以後,由於四大公司有的营运不佳,大部分地主所能领取的股息有限,又缺乏股票市场可进行公开交易,地主因而低价让售股票,逐渐没落。而取得土地的佃农,分10年偿还取得土地的价款。由於农地不再是投资标的,部分资金便转而投资-业。
另方面,农民取得土地後,所得增加,生产意愿提高。不过,政府基於经济及-的考量,配合「以农业培养工业」政策,采取「田赋徵实」、「肥料换谷」的方法,以部分农村的剩余,支持国家财政的需要。1950年代以-作为主要出口地区的米糖外销,一个年度就有约1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对於经济政策的推动,发挥极大的作用。
(三)「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
-的经济随着来自中国-一百多万军民来台,政府税收没有增加,支出则持续扩大,财政状况的恶化仍无法完全避免。
韩战爆发後,美援来台,对於财政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美援对-有两大贡献,首先透过美援的物资,压制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透过美援提供的生产及相关经济建设的展开,也提供了-经济的供给面。至於美国援助的棉花,则是-推动「进口替代」的纺织业之重要基础。
1950年代当局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做为工业化推动的方向。基本上是扶殖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以提高关税、管制外汇的关税障碍及非关税障碍等措施,遂行包括棉纺织业的进口替代事业,而且将大量的美援投入国营企业,促使国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1960-1970年间,改采以内销补贴外销的「出口扩张」政策,并采用美国专家的建议,进行汇率改革,修订「奖励投资条例」,进而设立加工出口区。在美援停止後,美国、-成为-最重要的外资来源,透过对两国不同的投资策略,而形成了-对美国出超、对-入超的三角贸易关系,直到1980年代以後才渐次改变。
(四)十大建设及後续发展
1960年代中後期,政府当局开始思考推动基础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此即「十大建设」的张本。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後,政府统整已推动和计画推动的建设项目,统称为「十大建设」(当年11月行政院原提出「九大建设」,後加上核能电厂合称「十大建设」),行政院长-更宣示将作为其施政政绩。在工业上发展石化业、钢铁重工业、造船业,在基础建设上包括国际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其中有关重化工业的产业建设部分,是「第二次进口替代」的内涵。在此一脉络下,接着设立新竹科技园区,对整体经济的转型带来重要契机。
1980年代,由於对美国持续大量出超,在美国的压力下,经济政策-朝向自由化改革,包括外汇管制的-、银行的-、对外投资的放宽,皆在此一脉络之下展开。由於-经济基础稳固,在-总统任内,进而以经济实力为後盾,申请加入国际组织,并作为务实外交之一环,包括加入亚太经合会(APEC)及申请加入关税暨贸易总协定(GATT),目前-是亚太经合会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会员国。
三、社会的转变
战後的-社会,从-军国主义统治体制下解放出来,呈现相当大的活力,各种社会团体、组织相继成立。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省行政长官公署展开「清乡」,压抑社会活动的发展。随後进入动员戡乱时期及-,-社会长期处於政府的严密控制下。1980年代以後,-的-结构开始发生松动,集会结社言论的自由尺度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社会渐趋自由化、活泼化。
(一)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战後持续性的经济成长,使-从农业社会加速转型为工业社会,是社会变迁的主轴。在转型过程中,生产总值与从业人口比例是两个重要的指标。1962年工业生产总值超越农业,1975年工业从业人口略高於农业人口,-正式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主要与工业迅速发展有关。
(二)人口成长与都市化
在高速工业化的过程中,战後-的社会变迁还包括人口的成长与都市化。1945年-统制晚期,-人口约有600万人,其後因为中国-大量人民迁徙来台,1950年户籍人口增为750万人。而战後自国外引进新的医疗技术、公共卫生的显着改善以及生活水准提高,特别是流行病的有效控制,使死亡率急速下降。1958年人口总数突破1000万,1989年更跨过2000万的门槛。
196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投资迅速成长,1966年起,高雄、楠梓、台中加工出口区相继设立,吸引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而工业都市的兴起也促成都市化的发展,在1970年代初期此一趋势更为明显。1991年以後,台北、台中、台南、高雄4大都市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
(三)教育控制与发展
国民政府接收-後,为清除-殖民遗绪,在教育体制方面进行中国化政策,而後朝动员戡乱体制调整。1950年教育部公布「戡乱建国教育实施纲要」,明示「务使全国教育设施皆以戡乱为中心」;-省教育厅也於同年公布「-省非常时期教育纲领」,使-教育体制进入戡乱建国时期,在此非常时期,各级学校实施童子军教育及-训练。
1968年实施九年国民教育,政府一方面加强对教科书内容之控制,对於私人兴学采取紧缩政策,私立小学及初中在此後将近三十年几无设立的空间,在国民教育体系下,国家的掌控力更为加强。另一方面,则调整高中与职业学校学生的比例,由原本的6:4调整为4:6。
在高等教育方面,1950年-共有大学1所、独立学院3所,专科学校2所,学生总数6300人。政府当时鼓励私人兴办大专院校,第一所私立大专院校是1951年成立的淡江英语专科学校。此後由於中国-大专院校在台复校,以及公私立大专院校的增设,-高等教育的量有迅速增加的趋势,但基於政策考量,1972年起暂停私人创立大专院校。此後虽迫於现实上的需要,陆续-部分大专院校的设立,但着重於工科、医科等具有职业性质的学院,1990年代以後,高等教育私人兴学的限制明显放宽。-大专院校的设立,以及鼓励专科、学院升格,则使-的大学数目及招生人数大幅增加,2008年大学录取率逾100%,高等教育的素质问题,成为教育的重点问题之一。
(四)社会结构的改变与社会运动
人民教育水准提高、所得增加、权利意识抬头,促成社会自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是社会运动开展的重要条件。1950年代公教人员是社会中产阶级的主力,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充与经济起飞,-、医师、律师、会计师等自由业者渐增,中产阶级大量成长,-的组成结构也发生改变。自1980年代起,随着知识普及、自主意识抬头,消费者运动、环保运动、劳工运动、原住-动、-及性别运动纷纷从理论探讨的层次,化为实际的社会运动。
1.消费者运动:由於人民知识水准的提昇、社会逐渐-,以都市为主的消费者运动有了较佳的发展空间。为了自身食衣住行的安全,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资讯的获得,以保障权利。1980年,中华-国际青商会正式发起消费者保护运动,并於1981年11月成立「中华-消费者文教基金会」(简称消基会)。1982年行政院开始提出制定「消费者保-」,1994年公布实施,同年行政院并成立消费者保护委员会。
2.环保运动:-在1970年代以发展工业为优先,忽视对环境污染的防治,造成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1980年代公害事件频传,反公害组织与环保团体相继成立,环保运动风起云涌。1982年行政院卫生署设环境保护局,1987年升格为环境保护署,以因应层出不穷的环保问题;另外,因美国、苏联等核能先进国家发生核电意外,-应否兴建第四核能发电厂(简称核四)引起相当的争议,反核运动成为环保运动的重要一环。
3.劳工运动:-经济发展初期,得力於工资低廉,随着经济成长及劳工意识抬头,1984年开始实施「劳动基准法」,劳工可依法向资方要求权益保障。自1985年起,相继发生新竹玻璃、桃园客运、-铁路局、苗栗客运、新光纺织等员工之罢工、抗争事件,劳工与工运团体持续提出保障权益的诉求。
4.原住-动:1949年前後中国-军队与民众随政府来台者达一百多万人,-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外省人、福佬人、客家人、原住民四大族群。其中原住民人数最少,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皆相对弱势,成为族群与文化社会运动展开的先锋。
1984年,以原住民知识青年为主的「原住民权利促进会」成立,1987年解严後,陆续展开破除「吴凤神话」、「还我姓氏」到「还我土地」系列运动。其後透过修法,原住民恢复传统姓名,1996年行政院成立「原住民委员会」,主管原住民事务,使-地位更受重视。1988年客家人发动「还我母语运动」,以-政府对母语的忽视。2001年,「行政院客家委员会组织条例」完成立法後,正式成立客家委员会,推动客家事务。2003、2004年客家电视台、原住民电视台相继成立,对客家文化与原住民文化之保存与推广有相当的助益。
5.-:社会的-促使教师与学生对自身权益的重视,学生与大学自主运动遂成为教育改革议题上首先端上台面的项目。1980年代的-,以争取校园-化开端,进而要求大学自治。1990年「三月-」要求推动-化的改革,得到社会的重视。其後民间团体成立「四一○教育改革联盟」,推动「教育改造」。1994年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进行教育改革,以松绑为原则。
在教科书部分,从国民政府迁台以来由国立编译馆统筹教科书的编印,到教育部宣布1996年教科书-为「一纲多本」的审定本,以全面取代统编本,不仅教材内容更趋多元,教师的教材选择权,在体制内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
6.性别运动:性别运动早期是从女权运动展开的,知识水准提高并取得部分经济自主的女性,基於对自我权利及发展的追求,透过妇女运动的推展要求改革。其後,包括同志权利等性别运动,也接续展开。
(五)社会安全制度
-的社会安全制度,在政府迁台初期即已推动,但保障的层面并不普及,且多欠缺法律保障。1958年,立-先後通过「公务人员保险法」及「劳工保险条例」,是社会安全制度建立的里程碑。为了扩大社会安全制度适用的范围,1987年通过「劳动基准法」,将三百多万劳工的基本权利纳入保障。随着高龄化社会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对老人的照顾亦日渐扩大,老人年金的概念提出後,敬老津贴、老农津贴等福利措施陆续开办。1994年全民健保正式实施,2000年以後更陆续实施失业保险及国民年金制,社会安全制度将更具规模。
四、文化的发展
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以後,-的文化发展大体上由三个主要的潮流汇整而成。首先是日治时期-文化发展的结果,其次是来自中国-的文化传承,第三是战後引进的西方文化。
国民政府接收-後,透过政策「去-化」,以期迅速「中国化」,包括推动国语政策、禁止报刊日文版,语文政策的转变,使-的文化传承产生中断的现象。由中国-来台的文化人及文化传承,成为-文化舞台的主流。
(一)1950、1960年代的文化发展
自从中华-政府迁台後,在动员戡乱体制下形成「-抗俄」的基本国策,以此规范民间文化发展,并取缔不合官方政策的「禁歌」、「-」。1966年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蒋中正提出以三-义的本质「伦理、-、科学」为中华文化的基础,积极应对。1967年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以推动各项文化运动,如制定国民生活须知,交由政府相关部会及教育系统积极推展,即为其中一例。
在官方积极推动中华文化时期,美国是中华-最重要的盟友,透过双方的文化交流与在台美军电台的传播,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化大量进入-,深受年轻人及部分知识分子的喜爱。政府当局对西方文化的管制较松,其内容也较中文范畴多样而活泼。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化,包括好莱坞电影、美国流行音乐等风行一时,影响-的流行文化甚大。此外,英美的文学、艺术理论透过学院引进-,无论是文学的表现方式,如夏济安成立的文学-、现代诗,或是抽象的美术创作,如1957年成立的「五月画会」及「东方画会」,都强力冲击-的文化界。
(二)本土文化的勃发
19-年吴浊流创办《-文艺》-,同年吴瀛涛与诗人成立《笠》诗刊,是-本土文化的重要传承。随着-社会的转型,各种社会问题随之产生,而西方文学引进-之後,其内容多与人民的现实生活脱节。文学应否反映-之现实社会,在1977-1978年的乡土文学论战中成为焦点,这场论战也是对应於30年来-文化政策的一次总检验,其背後显现中华文化与-文化的分野,更隐含着-意识与中国意识的分歧。此一论战之後,在1950-1960年代蔚为主流的-文学影响力渐衰,而强调描写作家生-验与现实社会状况的文-流日渐抬头。乡土文学虽强调文学内容的乡土化,但理论方面受到西方文学理论深远的影响。乡土文学中原本隐含的乡土定义以及认同冲突,其主要争议在於乡土指涉的范围是中国或-,以及-文学是否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1977年叶石涛提出〈-乡土文学史导论〉後,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呈现了其後-家认同争议的端倪。
在乡土运动的潮流下,不少大众传播媒体和知识分子也提供了助力。1976年洪通画展及朱铭雕塑的登场,配合媒体的报导与宣传,前辈艺术家之创作再次受到重视。在流行音乐方面,「唱自己的歌」成为新的诉求,除了校园民歌风行一时,-传统民谣与创作也有新的发展契机。另外,政府在推动重大经济基础建设之余,开始注意到文化设施与人材培养的整备,1981年於行政院成立文化建设委员会,从事文化建设规划、人材育成奖励、文化资产保存与研究等事宜。1982年,「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布施行,政府对文化资产的保护行动也转趋积极。
(三)自由化改革与文化多元化
1980年代中期,官方对本土语言或对文化内容的管制,都逐渐松动。随着-社会逐渐-,1987年的解严更是重要的里程碑,不待动员戡乱时期结束,文化发展已突破原有的限制,朝向多元化的发展。
文学方面,由於国家认同仍有歧异,因此仍有论战发生。此外,文学的内容也着重现实社会各种议题的描写,包括妇女、环保、老兵、原住民等弱势团体做为主题的小说纷纷出炉,-的文学发展亦日益多元化。
美术方面,-与道德的限制渐次松绑,新的资讯及冲击较过去更容易进入-,一些与传统价值大异其趣的表现方式及内涵,如人体素描、装置艺术、普普艺术等也正式进入美术馆的殿堂,画坛随之更趋多样而复杂。
音乐方面,台语、国语流行歌曲都呈现更多元的面貌。不仅创作内容随着-的-有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歌曲本身也有不同面向的发展。除了原本流行歌曲以商业化作为主要考量的路线之外,透过民歌及受西方流行音乐影响的新流行歌曲型态,也有相当大的市场。到了1990年代,-流行音乐进入自由竞争、百家齐鸣的多元时代。特别是在解严、动员戡乱时期结束後,诸多的箝制纷纷松绑,文化禁忌纷纷打破,-文化也朝向自由而多元。更因国民所得提高,企业界积极支持文化活动,或收藏艺术作品,成为挹注文化发展的民间资源。
而由於资讯日渐-、多元,-社会对非主流文化更具包容性。随着日剧、韩剧及漫画的流行,「哈日」、「哈韩」各领风骚,成为-多元文化的一环。而以年轻人为主的「同人志」、「角色扮演」等次文化,以及新的文化艺术流派与内涵,如「後现代」文化及其表现方式,也都流行一时。
中文关键字:中华- , -体制 , 十大建设 , 教育控制 , 本土化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