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清领时期总论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42

1683年(康熙22年),清朝征服郑氏政权,1684年将-收入版图,至-5年(光绪21年)-割让-,统治-212年,为-历史上的清领时期(又称清治时期)。这是两岸首度的统一期,影响-之发展最大。-上,中国统治组织确定,忠君思想形成;经济上,-迅速开发,与-结成互补经济体;社会上,-大量-,并占有平原精华区,取代原住民成为优势-,因而建立巩固的-社会。文化上,儒家思想与文教制度确立。

(一)-方面

1683年,郑氏时期末代延平郡王郑克塽降清。清廷平定海外的抗清势力後,原拟「迁其民而弃其地」,扼守澎湖以为屏障,後因征台有功、熟习-的靖海大将军施琅,上疏力陈-弃守之不当,遂收-入版图,置-府,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设官分职以治台。文官设正四品的-道,武官设正二品的-镇总兵官,为-最高的文、武官,同驻-府城(今台南市)。随着-陆续来台拓垦,清廷因应治理之需,1723年(雍正元年)将行政区划由1府3县改为1府4县2厅,1812年(嘉庆17年)改为1府4县3厅,1875年改为2府8县4厅,1885年-建省後再改为3府1州11县4厅,府设知府,州设同知,厅设同知、通判,县设知县。

-建省後最高长官为巡抚,下设布政使,以彰化桥孜图(今台中市)为-省会,因省城未建好,且巡抚行台设在台北, -1年邵友濂接任巡抚後,乃将省会改设於台北。-4年清廷与-因朝鲜-问题爆发「甲午战争」,大败,-5年4月17日与-签订「马关条约」,割让-以求和,-士绅拥-巡抚唐景崧任伯雷玺天德(President,即总统),成立「--国」以-。但因「马关条约」已换约,清廷复命文武官员回福建候缺,-国失去凭藉;而来台接收的日军火器精良,-义勇军虽在全台各地-,然大局已定,势难挽回。6月17日,首任-总督桦山资纪在台北举行「始政式」,象徵-领有-的开端;由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率领的近卫师团南下镇压-军,-并增派援军由嘉义布袋、屏东枋寮二路进击,10月23日大军进占台南市,初步削平-人的反抗势力。此一台人的--行动,史称「乙未之役」,-功撰《让台记》,对於此役详为记载。

清廷治台期间,在-的中央政府透过两种管道与-来往,一是由同省的福建(小部分广东、江西)调派绿营兵来台;一是在台设置文教机构,如府儒学、县儒学与各地书院,令有志於科考者循着府试(-府)、乡试(福州省城)、会试(-)、殿试(-),逐步取得生员、举人、进士等功名,进入官僚体系。除了一般文科考外,武科出身者亦能跻身-社会领导阶层。这一条士子竞逐之路,也使清廷中央、省区和僻处海隅的-,有一定的来往管道,而经由科举制度及政府的宣导,使-能由移垦社会渐成文治社会,并减少抗清的民变。

在维护社会安全方面,清廷将绿营兵抽调来台,分班调换,三年期满,称为班兵制。共1万名,分为10营,以镇标3营为主力,班兵中至少1/3是分驻在各地的汛塘兵,担任治安、守备任务。班兵员额在道光年间最多,共1万4千人,此後绿营战力渐趋疲弱,遂有同治年间的裁兵加饷、光绪初年的裁兵,到-3年仅剩2,400人。绿营额兵减少,新兴-勇营,以及1787年林爽文事件後设立的4,000名番屯丁,这两支-取而代之,成为清朝中叶以後安定社会、抵御外侮的主力。

勇营来自各省,而有湘勇、楚勇、淮军、河南兵(广东珠江以南募来的兵)之名,通称客勇。大抵为开山抚番、镇压原住民,或为抗法、-而来。-人组成之-则有土勇,其战力有足称者都与雾峰林家有关;另有台勇,是林文察带%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牛眠山遗址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照镜山遗址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