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12
崇文社经常透过徵文,长期关注-传统与殖民现代的统合与差异。1918年1月,黄卧松与吴贯世、赖和等崇文社员,因愤慨「风俗颓坏,人心不古」,乃倡议徵文,藉此「知旧俗之宜新」;1928年(昭和3年)1月起,以「新滑稽吟社」名义徵诗,首期以「野秃-」为题,多以戏谑文字,如做人食饭、作鬼讲话等起兴,看似游戏笔墨,却对社会风气,批判其中。徵文部分,先发表於《台日报》、《风月报》、《-新闻》与《台南新报》等,後结集出版《崇文社百期文集》(1927)、《过彰化圣庙诗集》(1930)、《崇文社十五周年纪念图追怀武训廖孝女合刊诗集》(1931)、《彰化崇文社纪念诗集》(1932)、《彰化崇友社-纪念诗文集》(1936)、《彰化崇友社-纪念诗文续集》(1937)、《前明志士邓显祖蒋毅庵十八义民陆孝女诗文集》(1936)、《彰化崇文社诗文小集》(1937)、《祝皇纪贰千六百年彰化崇文社纪念诗集》(1940),以及《彰化崇文社诗文小集》、《鸣鼓集》等系列图书。
从作者、读者与文章宗旨进行观察,作品呈现台籍知识分子的时代思考,包括赖和、许子文、杨肇嘉等人士,都曾寄稿;针对新学的主动与被动、迎合与抗拒,呈现如光谱的差异。因此,透过徵文方式,将传统的核心价值,放置在新时代,重新考察,如:文明、汉学、国民性、教育宗教等,过程中,呈现公共场域的沟通理性,不仅发觉问题,还以「策议」形式提出论述,如:青年自觉、人才培养、文人模范、国敎宗敎、大学建设、鸦片弊害论、禁治産质实施等,徵文取向,以实用为主,切弊时事。
崇文社员除了参与地方事务、徵文发稿外,1920年代与林德林间的儒释论争,颇受瞩目。1925年,於90期「振兴笔权 崇正黜邪论」徵文,相关题旨标注:「林德林揭载,贵报汉文是是非非栏内云,际此文风扫地,纵使儒家其奈我何」,儒教则举「正者崇重之,邪者黜抑之」的大纛,开始笔端交锋,到了1927年的「中教事件」,转趋炽热,关於「台中佛教会馆」(简称「中教」)的林德林(-0-1951),所引发的桃色疑云,以及僧众结婚是否破戒,是否接受-僧俗皆可结婚等问题,双方各自援引盟友,蔓延数年,学者以为呈显「儒释知识社群的冲突」,儒教相关诗文,结集於黄卧松主编的「鸣鼓集」系列,《初集》(1926)、《续集》与《三集》(1928)、《四五集合编》(1930),文章多批判破戒与社会风气,除此之外,纂录黄氏《听籁集》,以及「新滑稽吟社」的部分诗作,也是值得关注。
儒教诸子「崇文重道」「鸣鼓而攻」,其来有自,放在日治情境,除了体察「儒道释同源」建构的汉文价值,更须关注殖民与同化的权力渗透,「崇文」所代表的儒学知识与道德系统,从制艺取士,纳入君权的秩序中,到日人以同文同化,面对汉文。「文」性质的转换与解放,一方面,崇文社高举圣人,恭祭如仪,一方面,1920年代,-文社与高山文社的继起,都与汉文危机、调适传统相关,这点从学制中的汉文科存废、崇文社重建圣庙(1920)、设习字会(1921),以及中教事件,诗人林幼春、傅锡祺等设风俗匡正会,约略可知。
中文关键字:黄卧松 , 传统性 , 知识社群 , 儒释的论争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