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识

文化清洁运动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183

针对〈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中所提及的议题展开研讨与实际行动。延续1953年蒋中正所发表的〈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中所提,必须「铲除赤色的毒与-的害」的号召,中国文艺协会在经过1954年5月4日第九次会员大会之後,决定发起「文化清洁运动」。

1954年7月26日,「文化清洁运动」专门研究小组,以「某文化人士」名义对社会发表谈话指出:「一项文化消毒运动,正在酝酿展开中;这项文化运动可名之为『文化清洁运动』或『除文化三害运动』。因此,文化、教育、新闻、文艺、青年、妇女等团体一面为响应总统号召,一面痛感当前文化事业的畸形发展,拟即展开文化清洁运动,吁请各界一致奋起,共同扑灭文化三害:『赤色的毒』『-的害』『黑色的罪』。」这份宣言由《中央日报》及《-新生报》刊出,此为发动「文化清洁运动」的第一声。

1954年8月9日,各报发表了〈自由中国各界为推行文化清洁运动厉行除三害宣言〉,共500余人、155个社团共同发起。同年8月中旬,40余个社团共同发起「文化清洁运动促进会」,以表示对文化清洁运动的热烈响应。其他诸如加强该运动的宣传、举办座谈广播、举办-调查(目的在检举赤、黄、黑出版物)等,都是文化清洁运动的重点工作项目。

文化清洁运动可视为一个消极的扫除文坛异样声音的运动。配合各项出版法规、加上「赤色的毒」、「-的害」、「黑色的罪」模棱两可的定义,使得文艺界人士与多数-社、出版商人人自危,纷纷签署由文协起草的〈自由中国各界为推行文化清洁运动厉行除三害宣言〉,宣示自己除三害、配合国家扫荡不法的决心。1954年8月27日,内政部下令《中国新闻》、《新闻观察》、《纽司》、《联合新闻》、《世界评论》等共10份刊物予以停刊处分,此乃文化清洁运动第一波惩处名单。之後更举办多次座谈、检举,在政府主动搜查、民间同时匿名检举的状况下,文坛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中国文艺协会随後陆续发起「消除-作品运动」、「拒读-书刊运动」、「扑灭盗印-恶风运动」等运动,进一步控制当时文坛与出版界,1958年「出版法修正案」所引起的言论自由风波,可说是与文化清洁运动的延续。

中文关键字:中国文艺协会 , - , 陈纪滢 , 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

参考资料

    *中国文艺年监编辑委员会编。1966。《中国文艺年监一九六六》。台北:平原。*蔡其昌。1996。〈战後1945-1959-文学发展与国家角色〉。硕士-,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黄玉兰。2005。〈-五○年代长篇小说的禁制与想像以文化清洁运动与-为探讨主轴〉。硕士-,台北师范学院-文学研究所。 *〈文化清洁运动〉。-文学辞典试用版。2008年2月21日读取。2.nmtl:8090/ug-9.jsp?xsd_name=entry&-andle=122。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新批评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敻虹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