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77
颜元叔的具体主张,概括了新批评的原则「文本至上」。文本被视为一有机体,所有讯息都应止於文本的「细读」(close reading)、分析,不仅文本底下作者意图的追察将导致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文本之外的影响探索也将产生影响的谬误(affective fallacy),惟有针对文本,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批评方法,才能改善中国古典文学「印象式」的批评传统,既拘牵於作者意图,而且又泛谈影响。
除了在报刊-撰文,颜元叔更将新批评理论带入学院,恰逢当时重新省视治学与批评的风气,因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响,颇受新生代诗人及研究者的欢迎。当时的叶维廉、张汉良、柯庆明、蔡英俊等人都投入甚深。但是颜元叔崇尚西方文学理论,在他所经营的古典诗与现代诗批评领域,都引发了相当程度的论争。
学者叶嘉莹与颜元叔展开古典诗批评的论辩,而在现代诗方面,颜元叔以新批评的手法讨论洛夫、罗门等人的诗,指摘洛夫的诗缺乏意象结构以致晦涩难解,批评罗门诗的死亡意象苍白晦涩,致使双方陷入论争,甚至引发现代诗论争的「台风季」。
夏志清则认为,文学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脱离文学而独立」使得文学不再是研究的主题(subject of study),而是研究的物件(object of study),造成学人「方法至上」的迷思,「评者没有深厚的基础,情愿信任『方法』而不信任自己的感受和洞察力,往往是不诚实的。」
颜元叔因新批评引起的争议逐渐淡出文坛之後,欧阳子以「新批评」解析白先勇的《台北人》,写成《王谢堂前的燕子》,系新批评的完全实践。自此之後,甚少有人再标榜完全新批评的研究,但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却成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作家、评论者与学者都或多或少吸收了新批评的操作方式。
中文关键字:颜元叔 , 夏志清 , 叶嘉莹 , 洛夫 , 罗门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