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识

王诗琅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01

小说家、评论家、民俗、文献学者。笔名王锦江,台北艋舺(今万华)人。2年汉文私塾加上6年的公学校教育,奠定中、日文基础,但因继承家业-放弃升学。好读书,凭自学广涉知识、洞悉世界风潮,外国文学造诣深,-文学尤甚。1924年(大正13年)以自修读书为目的,与同学组织「励学会」。早年信奉安那其「-主义」,参加1926年(昭和元年)日人小泽一在台筹组的-主义团体「-黑色青年联盟」;1927年因「黑色联盟事件」被捕,遭判刑1年6个月,1929年因昭和登基得以减刑为5个月。出狱後适逢-思想刊物鼎立的1930年,8月「-劳働互助社」发行《明日》-,王诗琅为经常执笔者。1931年受「劳働互助事件」波及遭到逮捕,因罪证不足隔日释放,其後又在日警持续搜查中,被认为是「不稳分子」而遭到逮捕,直到1932年底才被判缓刑出狱。1935年又受到-本土--党事件波及,遭拘禁2个月。

随时局转变,1930年後逐渐由-运动转向文艺活动,在《人人》、《明日》、《洪水》(1930年8月)等刊物发表文章,同时也是张维贤创立的「民烽演剧研究会」(1930)的会员。1931年参与-、-第一次共同结成的文学团体「-文艺作家协会」(机关志《-文学》,1931年8月)。1934年与台北文艺同好组成「-文艺协会」,创刊《先发部队》(1934年7月,第2期改名《第一线》),也在《-文艺》(1934年11月)与《-新文学》(1935年12月)发表文章,1937年曾代编《-新文学》,策划编辑「汉文创作特辑」,所历时间是-新文-动最重要的时期。

1937年受到军部徵召,前往中国上海工作半年後回台。1938年再到中国广州担任《广东迅报》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曾任国民政府-委员会广州行营-籍官兵总队-教官。回到-,先後任《民报》编辑、《和平日报》主笔等职,1955年担任学友-社主编,推广儿童文艺创作,後转入台北市文献委员会,编纂-历史、民俗文化,1961年任-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组长,纂修《-省通志》,退休後任《-风物》编纂,晚年着手注译《-总督府警察沿革志》,致力-文史工作。1979年由张良泽编辑完成「王诗琅全集:11卷」。1983年获「盐分地带文艺营」-新文学特别贡献奖,1984年获第二届台美基金会人文科学奖。

王诗琅以理论抒发-主义思想,作品带有批判写实主义风格,藉由小说描绘社运分子、罢工工人、银行小职员、-老婊头等人物,以自身的经验和时代结合,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当时社会运动受到压迫的挫败感。战後更将触角延伸到儿童文学、民间故事、-民俗、-人物、-文教及-历史等,对儿童文学及整理、诠释日治时期史料与-民俗掌故贡献良多。

中文关键字:黑色青年 , 安那其(-)主义 , 社会运动 , -文化

参考资料

    高丽凤等编。2000。《台北人物志?第贰册:教育、文学、医疗》。台北:台北政府新闻处。张炎宪、翁佳音编。1986。《陋巷出清士:王诗琅选集》。台北:弘文馆。王诗琅着,张良泽译。1979。《王诗琅全集:十一卷》。高雄:德馨室。叶琼霞。1991。〈王诗琅研究〉。硕士-,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毓文。1936。〈同好者的面影(二)〉。《-新文学》,1(4):88-90。 〈王诗琅〉。台美基金会,「历届奖项得主」。2008年5月12日读取。.tafaward/Award%20Recipients/1984/C-_Hu-nity1984.-tm。〈王诗琅〉。-文学研究工作室,「日治时代作家」。2008年5月12日读取。wsl.ncku.edu/jit-ki/c-okka/o/ong-si-long.-tm。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瓦历斯?诺干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王白渊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