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01
随时局转变,1930年後逐渐由-运动转向文艺活动,在《人人》、《明日》、《洪水》(1930年8月)等刊物发表文章,同时也是张维贤创立的「民烽演剧研究会」(1930)的会员。1931年参与-、-第一次共同结成的文学团体「-文艺作家协会」(机关志《-文学》,1931年8月)。1934年与台北文艺同好组成「-文艺协会」,创刊《先发部队》(1934年7月,第2期改名《第一线》),也在《-文艺》(1934年11月)与《-新文学》(1935年12月)发表文章,1937年曾代编《-新文学》,策划编辑「汉文创作特辑」,所历时间是-新文-动最重要的时期。
1937年受到军部徵召,前往中国上海工作半年後回台。1938年再到中国广州担任《广东迅报》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曾任国民政府-委员会广州行营-籍官兵总队-教官。回到-,先後任《民报》编辑、《和平日报》主笔等职,1955年担任学友-社主编,推广儿童文艺创作,後转入台北市文献委员会,编纂-历史、民俗文化,1961年任-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组长,纂修《-省通志》,退休後任《-风物》编纂,晚年着手注译《-总督府警察沿革志》,致力-文史工作。1979年由张良泽编辑完成「王诗琅全集:11卷」。1983年获「盐分地带文艺营」-新文学特别贡献奖,1984年获第二届台美基金会人文科学奖。
王诗琅以理论抒发-主义思想,作品带有批判写实主义风格,藉由小说描绘社运分子、罢工工人、银行小职员、-老婊头等人物,以自身的经验和时代结合,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当时社会运动受到压迫的挫败感。战後更将触角延伸到儿童文学、民间故事、-民俗、-人物、-文教及-历史等,对儿童文学及整理、诠释日治时期史料与-民俗掌故贡献良多。
中文关键字:黑色青年 , 安那其(-)主义 , 社会运动 , -文化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