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识

-意识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64

以-人为中心所建构的想像共同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意识」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治时期殖民地下所强调的「-是-人的-」,为--图建立的想像性共同体之轮廓及其界线。但就「-意识」的成形来说,1977-1978年间的乡土文学论战更为关键,从叶石涛、陈映真等人围绕着「-文学」相关界说的讨论过程上,逐渐延伸出的议题。在此基础上,1980年代初期围绕着「-意识」、「中国意识」的相关讨论,与诸党外-运动所推动的「住民自决」议题,引发愈来愈多的关切,连带影响整个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之间,有关「-结」、「中国结」的热烈话题。1990年代有关-的纠葛,21世纪蓝绿认同的话题,都和「-意识」有关。

在乡土文学论战爆发前後,叶石涛重新提出了诠释日治-文学的架构:以-意识为中心的-乡土文学。在1977年5月发表的〈-乡土文学史导论〉中,叶石涛将包括日治时期在内的-文学,界定为「居住在-的汉-及原住种族所写的文学」,认为「-的乡土文学应该是以『-为中心』写出来的作品;换言之,它应该是站在-的立场上来-整个世界的作品」。而-意识「即居住在-的中国人的共通经验,不外是被殖民的、受压迫的共通经验;换言之,-乡土文学所反映出来的,一定是『反帝、反封建』的共通经验以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跟大自然搏斗的共通记录,而不是站在统治者意识上所写出来的,背叛广大人-愿的任何作品。」

不同於战後标榜-、并藉以突显中华-精神的主流论述,叶石涛将抗争与受难视为一体两面,且以-意识来理解,企图打造一道凝聚-人民及其历史的线索。然而,-意识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亦即「认同-人民、土地及其历史」,直到1983-1984年「-意识论战」激烈展开之际,才有较为明确的表达,例如宋冬阳〈现阶段-文学本土化的问题〉、陈树鸿〈-意识:党外-运动的基石〉、许水绿〈-文学界说与方向〉、梁景峰〈我的中国是-〉等文章,「-意识」因而在在彰显着-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性。与此同时,党外-运动所倡议的「-住民自决运动」,亦有助於「-意识」之成形。

自乡土文学论战以来,陈映真即坚持反对所谓具有分离意识的-意识论说。在1977年6月发表的〈「乡土文学」的盲点〉,陈映真驳斥叶石涛之论,认为-意识的过度强调,经过某些「立论者将它推演到所谓『-的文化-主义』」之际,便可能形成一种「用心良苦的,分离主义的议论」。不同意叶石涛以「-意识」做为诠释的架构,陈映真特地指出1970年代反帝国、反殖民的精神价值,并将日治-历史及其文学,置入中国近代历史过程中不断遭遇帝国-欺凌、压迫的共通模式之中,-人民、历史及文学自然无法切割於中国之外。1983-1984年「-意识论战」展开之际,陈映真继续在坚持「中国意识」、中国近代历史的共通命运模式下,反对「-意识」之论。其他较重要的文章包括-山〈走出「-意识」的阴影〉,戴国煇〈研究-史经验谈〉,陈映真、戴国煇对谈〈「-人意识」「--」的虚相与实相〉,陈映真〈中国文学和第三世界文学之比较〉、〈为了-的团结与和平〉,刘添财〈-文学分离运动〉等。

历经「-意识论战」、1987年的解严,「-意识」隐然成为重新书写-历史、认识-社会、架构-本土化文学的重要核心。

中文关键字:本土化运动 , 族群认同 , -文学 , 陈映真 , 叶石涛

英文关键字Nativist movement , et-nic identification , Taiwanese literature , Yin-Z-en C-en , S-i-Tao Ye.

参考资料

    叶石涛。1979。《-乡土作家论集》。「远景丛刊」114。台北:远景。叶石涛。1983。《文学回忆录》。「远景丛刊」284。台北:远景。叶石涛。1985。《没有土地˙哪有文学》。「远景丛刊」205。台北:远景。叶石涛。1987。《-文学史纲》。高雄:文学界。叶石涛。1990。《-文学的悲情》。「派色文化」7。高雄:派色文化。叶石涛。1990。《走向-文学》。「自立文库」2036。台北:自立晚报。陈映真。1988。《陈映真作品集》。台北:人间。彭瑞金。1980。《泥土的香味》。「沧海丛刊」。台北:东大图书。彭瑞金。1991。《-新文-动40年》。「-经验40年系列丛书」。台北:自立晚报。彭瑞金。1995。《-文学探索》。「-文学研究系列」3。台北:前卫。施敏辉编。1989。《-意识论战选集:-结与中国结的总决算》。「新-文库」5。台北:前卫。张富美编。1988。《-讨论集:-现状与-前途》。「新-文库」10。台北:前卫。李乔。1983。〈-文学正解〉。《-文艺》,83:6-7。叶石涛。1983。〈论-新文学的特质〉。《文讯》,4:24-30。宋冬阳(陈芳明)。1984。〈现阶段-文学本土化的问题〉。《-文艺》,86:10-40。高天生。1984。〈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九八三的-文学评论界〉。《自立晚报》,10版,1月4日。陈映真。1984。〈中国文学和第三世界文学之比较〉。《中华-》,247:27-38。-山。1984。〈走出「-意识」的阴影:宋冬阳-意识文学论底批判〉。《夏潮》,2(1):36-57。陈映真、戴国煇。〈「-人意识」「--」的虚相与实相〉。《夏潮》,第2卷第1-2期连载。陈树鸿。1984。〈-意识:党外-运动的基石〉。《生根周刊》,12:17-20。刘添财。1984。〈「-文学」分离运动〉。《中华-》,253:15-16。*谢春馨。1995。〈八○年代「-文学」正名论〉。硕士-,中央大学中国文学所。*游胜冠。1996。《-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文学研究系列」7。台北:前卫。 陈去非。〈从-本土文学的发展谈起〉。喜菡文学网论坛,「文学理论」。2008年7月21日读取。.pon99.net/p-pBB2/viewtopic.p-p?p=3595&sid=1bfc943b0259421b7974cd9c8c36a303。陈宁贵。〈-文学本土论〉。陈宁贵诗人坊。2008年7月21日读取。ningkuei.blogspot/2007/07/blog-post_19。游胜冠。〈-文学本土论的发轫〉。陈柏达的网志,「文学赏析」。2008年7月21日读取。blog.udn/C-enBoDa/765282。赵天仪。〈根植-:话-本土文学〉。国立台中图书馆,「社教资料-第288期」。2008年7月21日读取。public1.ntl/publis-/soedu/288/01.-tm。陈芳明。〈从接枝到开枝〉。-文学部落格,「文学创作」。2008年7月21日读取。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p?id=195&classify_id=8。彭瑞金。〈文学的养分〉。自由电子新闻网,「自由副刊」。2008年7月21日读取。.libertytimes/2002/new/-r/11/life/article-2.-tm。陈仁端。〈海峡-与-本土化运动〉。中国网,「新闻荟萃」。2008年7月21日读取。big5.c-ina.cn/c-inese/z-uanti/13lagxyt-/657263.-tm。陈映真。〈论「文学-」〉。华夏经纬网,「专题」。2008年7月21日读取。big5.-uaxia/zt/2001-19/32790。陈昭瑛。〈论-的本土化运动:一个文化史的考察〉。海峡评论,「第51期」。2008年7月21日读取。.adanstar/FF/51-5674。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文学史论争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翁闹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