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46
「美丽岛事件」可以视为是-人民在长期威权统治之下,反对力量的一次大爆发,因此,「美丽岛事件」的发生,不是一个偶然的突发状况,而是有着一段很长的历史渊源;1945年国民政府撤退来台,并以威权独裁的方式统治-,1947年「二二八」事件发生後,-更是进入长达38年的-时期,-人民的一切权利几乎尽遭政府剥夺,-社会也长期笼罩着诡谲恐怖的气氛,在此一历史氛围下,反体制之思想便在--萌发。
「二二八事件」後,台籍菁英几乎在社会上销声匿迹,但到了1960年代,-在美援的庇荫下,逐渐站稳脚步,经济快速发展,本省籍的中产菁英阶级形成,这些台籍菁英成为新一代的社会意见领袖,他们投身-,并形成一股挑战威权的反对力量。1971年,-退出联合国,国际局势对-转趋於不利,-人民为求自救,-运动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政府为因应内外交迫的统治危机,有限度的释放权力与-人民共享,并拔擢台籍菁英,以取得-人民对其统治权力之认同;1975年,-去世,尽管-在-的主导下,企图改革腐化的官僚体系,但改革之路频频受阻,台籍菁英失望之余,走上了对抗之路,并形成一股「党外」的反对势力。
-统治下的-,国家控制力略有放松,党外菁英也抓紧机会积极参与-。1975年黄信介、康宁祥、张俊宏等人创办《-政论》,引发了一股政论风潮,最後因内容挑动当局-神经,而遭停刊,但其他的政论-在《-政论》停刊後接续而起。1977年,举办5项公职选举,党外菁英大量投入参选,并取得空前胜利;1978年底举办增额中央民代选举,党外势力情势大好,但正当选举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时,美国宣布与-建交,为了因应此一重大外交危机,政府随即宣布中止选举。尽管当时的-面临一连串的危机,但党外人士之间的联系却更加紧密,政府容许政论-发行,1979年6月1日,《八十年代》-创刊,延续了《-政论》的理念,紧接着黄信介、施明德、张俊宏等人准备筹办一份党外机关刊物,5月《美丽岛》-名称通过审查,8月16日创刊号出版,并风靡全台。延续着这股气势,「美丽岛」-社以推广-以及服务读者的名义,在全台设置据点,并举办民众大会,据施明德所言,这些行动都是为了「要形成没有党名的政党」,换言之即是形成一个「美丽岛」的-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美丽岛》-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的反对力量,含纳了各种意识型态,不断壮大的声势,令政府芒刺在背。眼见反对力量声势高涨,政府相关部门亦出招灭火,两肇双方你来我往。「美丽岛事件」爆发前,已有一些零星的小冲突,诸如1979年9月2日发生的「中泰宾馆事件」、11月29日黄信介住家与高雄服务处遭侵入捣毁、12月8日屏东服务处遭持枪歹徒攻击以及12月9日发生的「鼓山事件」,12月10日的「美丽岛事件」可视为-社会-反对力量与政府之间的正面对决。
「美丽岛事件」是--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美丽岛事件」启蒙了-人民的反抗意识,并削弱了政府的威权体制,「美丽岛事件」的-虽遭逮捕判刑,但却赢得-人民的认同,反对力量不仅未遭压抑,反而持续壮大,最後终使政府解除-,完成了一场和平的-改革。
中文关键字:《美丽岛》- , 高雄事件 , -运动
英文关键字Formosa -gazine , Kao-iung Incident , democracy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