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识

《文友通讯》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37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第一代-作家相互传阅、讨论作品及联络感情的油印刊物。1957年4月由锺肇政发起,1958年9月9日发行最後一期,共维持1年4个月。其中集结锺肇政、陈火泉、廖清秀、锺理和、施翠峰、李荣春、许炳成(文心),以及後来加入的许山木、杨紫江等人,几乎是1950年代中期文坛最具代表的本土作家汇集。刊物最初拟就的办法有3:

(一)发行油印刊物1种:每月1期,每期9开白报纸2张,拟定名为「文友通讯」(不收费亦不发稿费),内容刊载文友作品、读後感及各文友动态,旨在免去各文友个别通信之劳。硬性规定所有文友每月寄稿1次。

(二)作品轮阅:每月1位文友将自作1篇寄给各文友轮阅(次序另订),阅後批评寄来,以便在「文友通讯」汇集登载。

(三)作品评论:此处作品系指已登刊者,文友於每月通信时将该月内发表作品之篇名、刊物名称、期别示知,在「文友通讯」刊布,各文友於次月内设法审阅,作成批评寄来登载「文友通讯」。

其目的主要在於联系各文友近况,包括生活和写作,例如:写作成果、得奖、出版消息等,期使「精神上联成一气一步伐,互相策砺」,藉以彼此相互切磋学习,这对战後第一代本土作家,特别是必须「跨越语言」者,不管在精神上或写作上,都有莫大的鼓励。1950年代,在国家文艺政策主导的-文学之下,《文友通讯》虽是私人联谊性质浓厚,但对本土文学的发展来说,却是极为可贵,至少它维系了本土文学的发展脉络,使本土文学仍能一息尚存。

在零星的通讯中,可见到许多文学议题的思考与讨论,如通讯第1号中指出,「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应妄自菲薄,我们是-新文学的开拓者,将来-文学之能否在中国文坛上—乃至世界文坛上,占一席地,关乎我们的努力耕耘,可谓至深且大」,此说,虽然忽略了日治时期以降的新文学发展的事实;但却显现他们做为-文学作家的精神象徵,怀抱着热情与斗志。另外在第4号,锺肇政也发表了〈关於-方言文学之我见〉,针对-方言文学的省思,意图解决「语言」在-文学发展上的根本问题,可惜当时其他文友并未对此问题深入探究,且反对者众,大多文友仅以「值得尝试」、「只能用在对话」、「外省人看不懂」、「增加乡土气息」等加以回应。

《文友通讯》的价值与意义在於,呈现了-战後第一代作家的写作身影,让後人看到这些前辈作家们,如何在1950年代艰困的文学环境下,彼此相互联系、鼓励、批评、扶持,一步一步地走过文学的黑暗时期。

中文关键字:跨越语言 , -文学 , 方言文学

参考资料

    *彭瑞金。1991。《-新文-动四○年》。「-经验40年系列丛书」。台北:自立晚报。*锺肇政等。1983。〈特辑:关於文友通讯〉。《文学界》,5:117-193。*张素贞。1985。〈五○年代-新文-动〉。《中外文学》,14(1):129-149。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渡台悲歌》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文学与时代精神--赖和研究论集》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