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18
此歌为黄荣洛於1986年在新竹地区发现,为11张的手抄本,一部分破损。抄本只有歌词,没有歌谱的记载,虽名为「歌」,但已没有人唱,也不知如何唱。持有人为曾吉造,当年经营民艺品的买卖时买进,在竹东地区,或关西、新埔等地购得。
此歌并非纯粹的民间文学,而是由不知名的作家以客家山歌编制出来的叙事歌谣,藉由民间歌谣的形式来表达,更能如实反映当时客家百姓的心声。编制者或传述者可能是来自中国广东省潮州府饶平县的客家-,并以饶平客家话将歌谣传唱出来。
歌中描述客家人误信带他们来台的仲介-客头,从原乡克服万难,辗转-来台,却很难找到工作,而找到工作当上佣工後,又受到雇主的剥削、苛刻对待,生活极为艰辛。歌中反映出当时-的开垦已近尾声,不需要大批农工,因此创作年代可能在道光以後,甚至是较晚的日治时期。创作目的可能是为了留下客家族群的渡台-辛酸史,或是为了三脚戏的剧本而作。
此歌深具客家历史文化价值。歌中描述客家-的生活实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观,以及与福佬人、原住民的关系,保存客家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反映出客家文化的内涵。其次,客家人在-的开垦历史被记录下来的很少,不仅-地方志中甚少记载,甚至在客家人最常唱的山歌中也很少看到这类生活的描写,然而福佬人却在歌仔册中留下多首渡台歌谣和为数不少的-谚语,且至今仍然继续流传,因此「渡台悲歌」的发现就别具历史意义与价值。此歌忠实且完整的记录清代客家-在-辛勤开垦的过程,从各个层面的生活反映出其艰辛不易,可从中了解客家人从原乡辗转搭船来台的经过,以及来到-之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些客家-史最真实的一面,都透过民间歌谣的形式完整的保存下来,因此「渡台悲歌」的发现可以填补客家-史的空缺。
描写客家-生活的歌谣还有「-番薯哥歌」、「-湾劝世文」等,歌仔册中也有许多这类型的福佬歌谣,其形式与渡台悲歌相同,而且内容都具有极力劝人莫到-的特徵。表面上看来这类「莫过-歌」似乎是为了劝阻闽粤地区的居民渡海来台,打破他们对-的绮丽幻想,其实更深层的涵义是要表达出-对於自己应该续留-?或是回转原乡?面临抉择时的矛盾复杂情绪,以及进退不得的窘境与感慨。
中文关键字:史诗 , 客家山歌 , -歌谣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新文-动四十年》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文友通讯》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