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5
赖和与李献璋的序文,都反映当代的民间文学观念。赖和在民间文学的源起采用「遗留说」:「-民间文学是先人所遗留下来的,每一篇故事或一首歌谣,都能表现先人的民情、风俗、-、制度,所以无论在民俗学、文学、语言学上都具有保存的价值。」而李献璋则认为民间文学表现了-人的「-性」,因为民间文学「是先民所共感到的情绪,是他们的诗的想像力的总计,也是思维宇宙万物的一种答案,同时也就是民众的思想行动的无形的支配者。」如此,「遗留说」是承袭英国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1832-1917)《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中的观念;「-性」是藉用义大利卫太尔(Guido Vitale)的「歌谣是一种新的『-的诗』」,可说是与世界的民间文学观接轨。在整理民间文学时,李献璋特别强调-的乡土性,认为-的福佬人是由闽南迁徙过来的,带来了文化或历史上的影响,也带来了中国的民间文学。但是,长久居住-的-,也表现出具有-乡土特性的民间文学,所以收录的作品以反映-湾本地的民情风貌为主。
书中收录的歌谣,大部分由李献璋亲自采录,并将-民歌依内容分为2类:一类是描写-民众的生活情况;另一类是描绘男女间的爱慕情怀。童谣则有〈摇子歌〉、〈月光光〉、〈火金姑〉等,以及孩童游玩时的游戏歌;谜语方面,蒐录1933年李献璋於《-新民报》所连载的「-谜语纂录」,更增添了许多则,涵盖动物、植物、自然、构造及杂物等各类别。
故事类的23篇故事,都是-乡土所流传的,并清楚地标注采录地,可以探知其地方性。内容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具有-乡土特色的人物传说,如朱一贵、郑成功、林道乾等;第二类是关於-地形地物传说,如〈葫芦墩〉;第三类是神明故事,如〈妈祖的废亲〉;其中只有〈邱罔舍〉这则故事是流传於-、-两地,兼具两地的特色。
李献璋的记录也有现代的意识。歌谣的整理采取原音原语的记录方式,以汉字记录,若找不到适当的字则创新字,或附以罗马拼音,并加以注解。故事的整理采取改写方式,并非原音原语的记录,虽然科学性不及现今,但也反映了当代文人受限当代的录音技术、民间故事的认知与整理方法。
本书保存了日治时期的-民间文学,尤其是歌谣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反映当代民间文学的学术素养,如遗留说、-性;更注意到-民间文学的乡土性及迥异於中国-的特殊性。论其定位,正如赖和的评价「不能不说是极尽-民间文学之伟观」。
中文关键字:遗留说 , -的诗 , 乡土性 , 原音原语 , 改写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