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法律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197

-政府及-总督府在台施行的所有法令。-明治维新不久,即先後仿效法国及德国立基於西方近代个人主义思想的各种法典,制定出以近代法为原则的-法律,自-5年起由-逐步引进-。

战前-的国家法规范,参照欧陆法学,依制定的形式区分为法律与命令。法律指经帝国议会协赞、依-的裁可所制定的规范;命令则指依-的亲裁、或依受-委任的行政机关所制定的法规范。勅令是命令的一种,即称依-大权或法律的委任、经勅裁所发布的命令。此外,尚有阁令、省令、州令及厅令等各级行政机关发布的命令。相对於-「内地」,-被视为「外地」,是帝国内的特别法域,-总督具有相当大、但非绝对的立法权。为因应殖民统治特殊需求,-6年帝国议会以六三法将-地域的立法权力委任-总督,亦即总督所发布的律令在-具有与帝国议会制定之法律同等效力,然因律令须获得-裁可,故律令案仍须经内阁阁议审查通过,再呈送-敕裁。此项总督律令制定权为1906年三一法所维持,1921年法三号虽加以限缩,仍保留之。总之,-之立法系由-中央政府确立殖民统治政策大方向,再透过总督任命权及行政监督权,令-总督依据此项政策具体规划殖民地的法规范。

日治下的-,在国家法制上具有一般适用性的「法源」有如下几种:

(一)宪法:明治宪法在法规范秩序上是施行於-的,虽实效性有限。 (二)法律:包括1.经敕令指定其在-发生效力的法律,在日治前期

此类法律较少,如「国籍法」或专利商标与着作权法;日治後期数量大增,例如许多属於民事法和行政法的法律。2.当然施行於-的法律,如「-银行法」、「共通法」。

(三)敕令:基於-大权所发布的敕令,例如官制令、官吏令等,原则上效力及於-;与法律之执行有关或受法律委任而发布之敕令,若该法律已在-生效,则相关的敕令随之在-发生效力。

(四)律令:就其内容而言,有-独特之规定,如「保甲条例」、「匪徒刑罚令」;有仿效-法律之内容订定,如相当於「裁判所构成法」的「-总督府-条例」;更有明文规定准用-法律者,如准用-「刑法」的「-刑事令」。

(五)阁令及省令:仅於依法规之效力,内阁-大臣及各省大臣的权限直接延伸至外地时,其所发布的阁命及省令始在-生效,但此种情形很少。

(六)府令:指-总督依其职权或特别委任所发布之命令,其效力相当於阁令或省令之在於-内地。

(七)州令及厅令:指州知事或厅长就州厅行政事务,依其职权或特别委任,对管辖区域内一般或其中一部所发布之命令,相当於-内地的府县令。

(八)日令:指军政时期-总督发布的-命令。

(九)「间接法源」:即习惯、判例,按其效力之来源是上述作为直接法源的日令、律令、勅令(例如在条文上明订「依习惯」),或法律。

此外,总督对於下级官署为指挥其行使权限而发布之职务上命令,性质上属机关-指示的训令,或称「通牒」、「通达」,虽不属於法源,但系执法机关为解释适用时的准据。

中文关键字:近代法 , 法源 , 法律 , 命令 , 习惯与法理

英文关键字modern law , t-e source of law , law , statute , ordinance

参考资料

    黄纯靑监修,林熊祥主修。1955。《-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司法篇(第一册)》。台北:-省文献委员会。王泰升。1997。《-法律史的建立》。「国立-大学法学丛书」107。台北:王泰升。王泰升。1999。《-日治时期的法律改革》。「-研究丛刊」。台北:联经。王泰升。2004。《-法律史概论》。台北:元照。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浮石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洪协事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