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熟番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94

清朝对纳入治理的-原住民的称呼,需向官方纳税饷并负担繇役。1716年(康熙55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在〈题报生番归化疏〉中,首次以熟番一词来指称归化的生番。熟番大多分布在-西部的平原、丘陵地带,是最早与外来文化接触的一群。

1742年(乾隆5年)刘良璧《重修福建-府志》「户役项」中,对於徵饷的番社,以熟番、归化生番、生番作为区分。清代所纪录的熟番番社,前後有所变动增减,康熙年间约有46社;1741年有89社,1767年设置「南北路理番同知」时有93社;1812年(嘉庆17年)设噶玛兰厅,宜兰平原的36大社亦被计入。

化番介於生番、熟番之间,是两者的过渡,或接受教化成为熟番,或不接受治理而成为生番,其汉化程度较低,税饷与劳役负担较熟番少。熟番受官方治理,并且承担纳税(番饷、番租)、繇役等义务;官府则於番社设置「土番社学」,让番童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书,施予教化。

熟番与-杂居日久,多通晓汉语,略知文字,汉化日深,其居住於平地者,又有「平埔番」之称,1694年《-府志》云:蛤仔难(今宜兰)三十六社番,「土人谓之平埔番」。1904年(明治37年),-学者伊能嘉矩将平埔族分为10族,此後,平埔族一词,逐渐成为熟番的代名词。

中文关键字:熟番 , 生番 , 化番 , 番饷 , 理番同知

参考资料

    林豪。1957。《东瀛识略》。「-文献丛刋」8。台北:-银行经济研究室。王瑛曾。1962。《重修凤山县志》。「-文献丛刊」146。台北:-银行经济研究室。黄逢昶。1997。《-生熟番纪事》。南投:-省文献委员会。朱仕玠。1996。《小琉球漫志》。南投:-省文献委员会。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营-遗址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热带产业调查会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