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班兵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91

清代以福建、广东军队轮调-的制度。3年轮调一次,称为换班,故称班兵。1684年(康熙23年)靖海将军施琅在清廷对於弃、留-的争议中,建议从福建调拨1万兵力移驻-。来台将领,从总兵以下、游击以上各官,定以2至3年任满後,可转陞他处;驻防士兵的调防,则由内阁学士李光地建议,定以3年为期,分批进行轮调,一次移调福建绿营兵丁3000名来台换防。但此议并未获准。1686年福建总督王国安奏请是否将驻台兵丁,以3年为期陆续换班,才正式底定。

清廷不直接在台募兵,而大费周章从福建调兵驻防,原因有三:(一)-为郑氏故地,若其旧部混入营伍恐造成不安;(二)清初-土地未辟,军饷无法就地拨给,只能从福建绿营散丁抽调,再由福建给饷;(三)清初-人口不多,不足以配合绿营,必须就地招募的规定。

此後班兵制运作如常,1847年-道徐宗干见军纪崩坏,上奏治军八策,建议将澎湖班兵半数招募,未获采行;1853年(咸丰3年)太平天-兴,清廷以军情急迫,无暇顾及换班为由,遂把3年一期改为5年。1867年(同治6年),-班兵最後一次换班。1876年(光绪元年)上谕准许-兵丁换班可以就地招募,班兵制遂走入历史。

中文关键字:施琅 , 李光地 , 弃留-

英文关键字S- Lang , Li Guang Di , abandon or reserve Taiwan

参考资料

    许毓良。2005。〈清代-绿营的再析论〉。《-文献》,56(1):55-91。许雪姬。1987。《清代-的绿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5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李汝和。1971。《清代驻台班兵考》。台北:-省文献委员会。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玛瑙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班卡拉遗址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