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13
此遗址最早於1990年由臧振华、刘益昌及朱正宜调查所发现(1990)。1990年连照美等地表调查;1992年刘益昌针对遗址范围调查;1996年刘益昌执行台北县北海岸考古遗址计画时,再度调查此遗址并进行发掘。2004年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第七期调查台北县市时,再度重新调查此遗址(刘益昌等2004)。此遗址历经数次调查的结果显示,遗址因挖土而造成两处断面,其余均为树林所覆盖。断面上可见绳纹陶片、石器等考古遗物,沙丘东北角水田亦见陶片,在养猪场对面及土地公庙背面的沙丘地表可见绳纹陶,其南侧水田田埂中,可见零星的褐陶。整个遗物分布除沙丘之外,其周围平地亦包括在内,遗址面积推测长宽约有600m×300m左右,除水田耕作及少数取土行为之外,其余皆保存尚可(刘益昌等2004)。根据1996年刘益昌发掘的结果显示,此遗址包含的文化有北部绳纹红陶文化(刘益昌先生称之为迅塘埔文化)、圆山文化、植物园文化以及十三行文化晚期旧社类型(刘益昌1997)。此遗址采集的遗物类型有绳纹陶片、素面陶片、印纹陶片、硬陶、陶环、打制石斧、凹石、石簇、砥石、石环、带穿玉环、玉废料、有段石锛等(臧振华等1990;刘益昌1997;刘益昌等2004)。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