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480
16世纪末,台湾成为福建、日本、马尼拉、澳门之间航线的战略要点,17世纪初,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开始介入东亚海域贸易;在香料群岛的争夺大致底定後,於1622年占领澎湖,隔年在台湾的大员岛建立据点。
西班牙人认为此举威胁马尼拉与福建贸易,试图将其赶出台湾海域,於1626年派遣武装船队占领鸡笼(今基隆)港,1627年菲律宾总督亲率船队攻击大员,因风暴返航,招致大量人力、物力损失,此後西班牙专心经营鸡笼。
鸡笼据点早期有200-300名西班牙士兵和数量不定的菲律宾人驻紮,1630年代士兵减至100人以下。由一位军官或士官长担任司令,管理军政、民政及商务。初期首要工作是建筑堡垒,以防御荷兰人及当地住民,经历10年建设,设立4座堡垒,以社寮岛(今和平岛)的圣萨尔瓦多城为中心,抵御来自海面及港道的攻击;在淡水河口内侧亦设立圣多明哥城。在後勤补给方面,驻军主要仰赖从马尼拉载来的各项补给品,如粮食、军火、被服、酒、白银薪资等。
攻荷失败後,西班牙人转而关注与明朝中国贸易的问题。1627年起,马尼拉当局与福州官方互派使者,往来鸡笼、福州间,但福州官方始终不同意西班牙人前往通商。在民间贸易方面,福建商人装载西班牙人所需的建材、粮米、丝织品等前来鸡笼;鸡笼、淡水有华商市集parián,亦有日本人、原住民参与商品交易。原住民提供鱼、猎物、米等生活必需品换取白银。白银贸易使鸡笼、淡水维持10年的荣景。
传教是西班牙人占台的目的之一,期间共有40余位传教士来台,主要为道明会士。传教活动以鸡笼为中心,向东推展至噶玛兰,向南主要在淡水河域,有时卷入村社纷争而被猎首;亦以鸡笼为据点,就近前往福建与日本;在福州一带传教的神父,与同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见解不同,後来引发天主教派间的礼仪之争。
西班牙人以国家力量支撑鸡笼、淡水据点,但贸易与传教的成果有限。1637年以後放弃淡水,退守鸡笼。有些学者认为是因西班牙人与菲律宾南部穆斯林作战、菲律宾总督与道明会的冲突,以及中、日贸易、传教希望落空所致;另有学者认为1630年代东亚海域贸易的萎缩与不景气,美洲白银供应减少,迫使西班牙人改变对台政策,不再重视鸡笼、淡水据点。
1642年在荷兰船队的攻击下,鸡笼据点的西班牙人献城投降,结束在北台的占领。
中文关键字:西班牙王国 , 鸡笼港 , 淡水港 , 白银贸易 , 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
英文关键字Kingdom of Spain , Keelung port , Tamchuy port , Silver Trade ,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or VOC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