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04

台湾与大陆两地进出口贸易商人或同业商人所形成的商人团体。清代台湾的郊至少可分成三种:(一)是指往同一地区贸易的郊,如泉郊、厦郊;(二)是指称某地区的郊,如堑郊;(三)是指同业商人的郊,如药郊、油郊、布郊、糖郊。郊的成员称郊商或郊舖。

郊商就是进出口贸易商,自中国大陆、台湾沿岸各港来的船户和水客取得进口商品,又包买地区性货物出口。郊商通常在港口市街开设店舖和栈间,规模大者自置船只出海贸易,称为船头行;规模小者仅接受船户或水客委托贩卖商品,或代为收购土产,收取2%的佣金,称作九八行。

郊大都集中在沿海或内河的港口市街。郊数的多寡,反映市街集散市场的大小。台湾府城(今台南市)长期是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又是清初台湾唯一与厦门对渡的正口所在,雍正初年最早出现北郊。乾隆末年,府城南郊、糖郊相继成立,1796年(嘉庆元年)组成三郊,1818年扩展成16郊。鹿港於1784年(乾隆49年)开设为正口之前,首先出现泉郊,嘉庆年间已有八郊。北部在嘉庆年间出现新(新庄)艋(艋舺)泉厦郊,之後形成三郊。其他中型以上的港口市街,也有一、二个郊存在。

郊的组织具有浓厚的神明会色彩,成员称为炉下或炉脚,由值年炉主掌管事务,并有董事、局师(签首)、郊书(稿书)、管事等编制。郊书和局师多由郊内具有功名的士绅担任,以便与官府交涉。郊的公共财产,包括建筑物和基金。建筑物作为议事场所,例如府城三郊於1823年(道光3年)兴建三益堂,鹿港泉郊则有泉郊会馆,但大部分的郊多在寺庙议事。郊的基金来自捐款、抽分、置产以及罚金。

除了谋求共同的商业贸易利益、负责抽分之外,郊也参与地方行政事务、宗教祭祀、社会公益,甚至组织军队协助平乱。1786年林爽文事件时,府城三郊即筹资招揽义民,组成三郊旗对抗叛军。

中文关键字:船头行 , 九八行 , 抽分 , 会馆 , 正口

英文关键字Chuantouhang (Shipping firms) , Jiubahang (98% firm) , Commission , landsmannschaften

参考资料

    林玉茹。《清代竹堑地区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动网络》。台北:联经。林玉茹。2007。〈商业网络与委托贸易制度的形成:十九世纪末鹿港泉郊商人与中国内地的帆船贸易〉。《新史学》,18(2):61-103。林玉茹。1995。《清代台湾港口的空间结构》。台北:知书房。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赤崁顶农场遗址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郭雨新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