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05
通事起源於荷兰时期,荷兰人在番社实施贌社制,通常由社商委托熟悉番语的汉人,代理荷兰人收税以及徵派差役,并做为与社番交涉时的翻译。郑氏时期沿用此制,并将所有通事统於安抚司,纳入国家管理之下。
清代选用通晓番语、熟悉番务之人为通事,有官派与自举之别;其职权与功能,亦因时因地而异。开发较早、汉化程度高的番社,如新港社、麻豆社等,皆自举通事料理官役,但赋税仍由社民直接缴官,不经通事之手。但清初大部分通事由社商推举,经官方认可後,「岁给一牌」,最初由各县统辖,1766年(乾隆31年)年设南北理番同知,始有专辖单位。
通事一职,清初由汉人担任,但有些通事藉机剥削,不当役使劳力,加上番人逐渐汉化,能书能算,乾隆、嘉庆年间起用谙汉语的番人出任,1761年出任岸里社(今台中县一带)通事的潘敦仔,即第一位非汉人通事。有些番社於各小社之上设一总社,总社设总通事,综理社务,下设正副通事,作为帮手。清代台湾有几位着名通事,例如吴凤、林秀俊、张达京、赖科等。
1886年(光绪12年)刘铭传将通事改称董事,其职务仅以辅助头目,收取汉人大租为限。
中文关键字:社商 , 原住民 , 董事 , 贌社 , 吴凤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