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陶盖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21

陶盖是陶容器的盖,在台湾各地的遗址中皆很常发现,台湾各地出土的陶盖有多种不同型态,例如圆山贝塚常见的是覆盘状,较薄,附有圆柱状把的形式。鹿野忠雄认为可以从这些不同型态的陶盖的型态看出各地的地方相。(鹿野忠雄 1955)

  根据实际的发掘资料发现,圆山遗址的陶盖的形状一般为弧形,中央部份接盖纽的部分加厚;纽形以圆柱形为主。盖器内侧中央部份,常见有捺点纹的装饰或记号(?),是圆山文化陶盖的特色。(黄士强、刘益昌、杨凤屏 1999)

  卑南遗址出土的陶盖也具有多样性,学者依形态的变化作出分类,分为三类:1.盆盖,在所有陶盖标本中占大多数,盆内有桥状把及竖状把,以桥状把占大多数。2.平盘盖,其中只有一件带直把,未带把的平盘盖在盘的边缘有相对的两穿孔,应为绑绳索之用。3.带钮小陶盖。(宋文薰、连照美 2004)

  有趣的是,在大坌坑遗址中出土一件石器盖,是安山岩质,圆形,器体中央突出如乳凸状,全器均可见锤击修整的痕迹。(刘益昌 2001)它的功能可能与陶盖相同,只不过制作的原料质地不同,笔者认为若搭配出土的情况与生态环境共同讨论,可以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特殊的例子。

参考资料

    宋文薰、连照美2004《卑南考古发掘1980~1982:遗址概况、堆积层次及生活层出土遗物分析》,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台北。黄士强、刘益昌、杨凤屏1999《台北儿童主题公园圆山遗址考古调查研究计画》,台北市立儿童育乐中心委托,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执行,1999.10.15。刘益昌2001《第一级古蹟大坌坑遗址调查研究报告》,台北县政府文化局委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5.31。鹿野忠雄1955《台湾考古学民族学概观》,宋文薰译,台湾省文献会,台北。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陈篡地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陶器分析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