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92
这一举动,引起在马尼拉的西班牙当局与明朝官员的紧张。西班牙因此有意攻取台湾,以阻挡日本势力的南下;明廷也加强澎湖的防御,防止日本以台湾为据点骚扰中国沿海。但随着1598年丰臣秀吉的败亡,一切复归正常,而成为台、日近代接触史的一段插曲。
1609年,日本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命肥前岛原任日野江城城主的有马晴信,派部下来台调查地理、港湾、物产,及中国、日本商人在台的商业活动情形。此一事件的相关文献,则以「高砂」称述台湾。1616年,又命长崎代官村山等安率船攻略台湾,但因遭逢台风受损严重,终致失败;当时,各船即接受航渡「高砂」的朱印状,并登记「高砂国」作为航渡目的地。由此可见,16世纪从事海外活动的日本人,多以「高山国」、「高砂国」称呼当时的台湾。
「高砂」(タカサゴ,Takasago)的语源,来自日本播磨国(今兵库县)海滨加古川河口一带的地名。15世纪,集日本能乐大成的世阿弥创作的能乐之一〈高砂〉,则是象徵国家与人民的繁荣兴盛。
日本人除了长期以「高砂国」称呼台湾,并在20世纪上半衍生而为对台湾原住民的称呼――高砂族。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领台後,台湾总督府延续清代官府及民间旧惯,称原住民为「蕃人」或「生蕃」、「熟蕃」,并在1905年实施的户口调查(即日後的「国势调查」)及1906年施行的户口制度中,设置「种族栏」,登录族群所属的身分(福、广、熟、生)。1923年(大正12年),东宫(皇太子,後为昭和天皇)访台,在观赏台湾总督府安排的各种原住民节目并赞赏他们的质朴自然後,认为称原住民「蕃人」有歧视之意,建议改为「高砂族」;但真正落实到行政措施上,则是在1935年(昭和10年)的第四次「国势调查」,将「熟蕃」改名「平埔族」、「生蕃」称为「高砂族」,大部分公文书或学术论着也开始跟进使用。至於户口制度,则在日治後期全面推动的皇民化运动下,连「种族栏」也一并取消。
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後,先将高砂族改为高山族,1947年全面改称「山地同胞」,简称「山胞」。1994年正名为原住民。
中文关键字:高山国、高砂族 , 高山族 , 山胞
英文关键字Takasagozoku , High Mountain Tribe , aborigines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