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98
1930年4月,他回到日本的东京帝国大学念地理学系。在他大学二年级的暑假,他回到台湾攀登山岳,并把其中经历写於其处女作:《山、云与蕃人—台湾高山纪行》。鹿野於1933年3月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继续留在那里当研究生,他选择了台湾冰期冰河问题作为研究题目。他对雪山山脉冰蚀地形的研究,成为一篇长达106页的大论文,分期连载於《地理学评论》杂志。
1934年,还是研究生的他接下台湾总督府的邀请,到台湾担任原住民政策的顾问,方便他继续在台湾作研究。从高校时期开始至此,15年里他不间断地出入红头屿,把雅美族当做他最重要的研究课题。这次调查,他搜集了500多件民族学标本,拍了两千多张记录照片,并在东京人类学会例会上发表其成果。这个时期的鹿野在昆虫学、地理学和人类学的领域里摆荡,他主张一种跨学科研究,认为学术若局限於小框框内是无法开展的。1940年11月,他出版了论文《次高山汇之动物地理学的研究》,以长年调查的雪山山脉脊椎动作相和台湾冰期研究为基础,论述台湾岛动物相的构成。这之後,鹿野已决心要专做民族学、先史学的调查。1941年,鹿野才从京都帝国大学取得理学博士学位。
1942年,世界第二次大战在此时展开了。他被徵召到马尼拉去做学术机构整顿的工作。他趁机去做了巴丹岛的调查。从马尼拉回去日本後,鹿野专心地处理以往所有的台湾调查的资料。他把台湾先史时代设定为七个文化层—绳纹陶器、网纹陶器、黑陶、有段石斧、原东山、巨石和菲律宾铁器文化层;并进一步论及南岛语系民族的移动路径。因为这两个论点是个突破,使得台湾的比较文化史有更鲜明的轮廓,向前跨了一大步。
鹿野在37岁那年,被徵召前往北婆罗洲参加太平洋战争。一年後(1943年),他在一场激烈的丛林战争中失踪,留下无数未完成的研究。他真是二十世纪的传奇人物,因为他亲自到野外奔走,调查台湾的地形、地理及地质史,另一方面采集哺乳类、昆虫类、鸟类、两栖/爬虫类及鱼类,全面考察台湾动物学、地理学。他深入蛮荒进行的各项调查,是近年台湾、东亚田野调查之风的始创者。
他的着作有:《台湾原住民族图谱》雅美族篇、排湾族篇;《东南亚细亚民族学、先史学研究》第一卷、第二卷。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鹅銮鼻公园考古调查报告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鹿陶遗址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