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初等教育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166

日治时期由公学校、小学校构成的初等国民教育。公学校以-人儿童为招收对象,小学校则以-人儿童为招收对象。公学校及小学校均成立於-8年(明治31年),原住民就读的公学校自1905年成立;至1941年(昭和16年)与-本国学制改革同时,三者全部改为国民学校。1943年开始实施六年初等教育义务制。

-6年-总督府设国语学校及国语传习所,国语学校前後共有4所附属学校;国语传习所则分为甲科及乙科,甲科招收成年学生,乙科招收学龄儿童。国语学校附属学校及国语传习所乙科可视为小、公学校的前身。

公学校成立的法源为-8年以敕令公布的「-公学校令」,其中规定公学校设置、维持经费,除了教职员薪水之外,由地方民众负担。1907年,改以律令发布「-公学校令」,承认公学校可以拥有基本财产;此律令至1920年(大正9年)废止。1922年以後公学校的基本法制改依新「-教育令」的规定。在基本法制规范下,-总督府以府令公布「-公学校规则」,规定各项教则,其中规定-初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在「施德教、授实学,以养成国民性格,并精通国语」,此目标通贯整个-统治时期,未有大改变。1922年之前,部分公学校於六年之上设有实业科或补习科,1922年以後改为二年制高等科。

在-的-人子弟教育始於-7年国语学校第四附属学校,-8年以敕令公布「-总督府小学校官制」,始在-设置小学校,教则则沿用先前的规定;至1902年公布「-小学校官制」及「-小学校规则」,基本上是准据-本土的规定。大多数小学校於六年制的寻常小学校之上都并设二年制的高等小学校。1922年以後,原则上精通国语(日语)的-人儿童也可以就读小学校。

原住民教育发端於-6年恒春国语传习所猪朥束分教场。-8年小公学校设置後,原住民地区的国语传习所仍然留存,至1905年以敕令公布「关於蕃人子弟就学之公学校事宜」,为在原住民地区设置公学校的法令依据,同时以训令发布相关规程。1914年总督府以府令发布「蕃人公学校规则」,规定原住民教育的目标在於「施行德育,教授国语,传授生活所须之知识技能,使他们化於国风」。1922年,废止蕃人公学校,一律适用根据新「-教育令」公布後发布的公学校规则。除了蕃童公学校之外,原住民地区自1904年起设置蕃童教育所,1936年以後改称教育所,其虽不属於正式的学校体系,却是大多数原住民儿童的初等教育机关。

小、公学校修业年限原则上为六年,原住民地区的公学校多为四年制;1922年以後规定的入学年龄为六岁。学校中的教学科目有国语、修身、算术、唱歌、体操等,但小公学校及原住民公学校教材内容有异。公学校的教科书是由-总督府编纂,而小学校的教科书则大多采用-文部省编纂的教科书。此外,在-语课的时数较多,且特别重视实科教育。至-统治结束前1944年的统计,-共有1,099所国民学校,学童93万余人,其中有5万余-人,-人学龄儿童就学率为71.31%。整个-统治期间,历年公学校毕业生超过110万人。

中文关键字:公学校 , 小学校 , 蕃人公学校 , 国民学校 , 义务教育

英文关键字Common Sc-ool , Elementary Sc-ool , Common Sc-ool for Aboriginal C-ildren , National Pri-ry Sc-ool , compulsory education

参考资料

    -教育会。1939。《-教育沿革志》。台北:-教育会。-总督府。1945。《-统治概要》。台北:-总督府。水野直树编。1998。《战时期植民地统治资料(第一卷)》。东京:柏书房。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出火遗址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公教人员保险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