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古遗址,位於屏东县恒春镇垦丁里,垦丁聚落北侧约500公尺石牛溪南侧的海岸阶地,地形为海岸平原,海拔高度在20公尺左右。日治时期称为「垦丁寮遗址」,最初发现者已难确认,1928年(昭和3年)的《-石器时代遗物发现地名表》(第5版)指出发现者为尾崎秀真、柳乡忠太,但最早见於记录是1921年由山田金治发表,1930年宫本延人调查发现文化层与石棺,1931年台北帝国大学「土俗人种学教室」教授移川子之藏、助手宫本延人,以及台北医学专门学校教谕宫原敦等发掘,此为-第一次学术单位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前後进行3-4次发掘工作,发现至少31处石板棺与丰富陪葬之陶器、玉器等遗物,1935年-总督府依「史蹟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指定为史蹟,名称是「垦丁寮石器时代遗蹟」。
1953年考古学者石璋如、宋文薰进行调查,1977年6-7月李光周等发掘,确认本遗址为单一文化层遗址,建立碳十四绝对年代,校正後为3960B.P.,并以本遗址出土陶器以及石器中之网坠,进行史前时期社会组织之研究,为全台首次将考古学研究加入社会组织、亲属结构等当代社会与人类学的议题,也是新考古学(又称过程学派考古学)在-研究的典型案例。
本遗址持续为学者关注与研究,除从事日治时期出土墓葬、玉器、贝器等遗物、遗迹研究之外,亦做为学术史研究之案例。本遗址为-首次进行学术发掘之考古遗址,在日治时期被指定为必须现址保存的史蹟,出土遗物精美且丰富,同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且为「牛稠子文化垦丁类型」或「垦丁文化」的命名遗址,为-地区重要的遗址,不过从「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布实施以及垦丁国家公园成立以来,均未能指定此一遗址做为保护对象,因此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即受机械化耕作、造坟而破坏,目前保存状况-,但仍有相当区域保存原地层。
中文关键字:新石器时代 , 垦丁寮遗址 , 垦丁文化
英文关键字Neolit-ic Period , Kantingliao Site , Kanting Culture
参考资料
Li, Kwang-C-ou, "Keng-ting:an Arc-eological Natural Laboratory Near Sout-ern Tip of Taiwan."Unpublis-ed P-.D. Dissertation of SUNY-Bing-amton移川子之藏。1936。〈垦丁寮石器时代遗蹟〉。收於《史蹟调查报告第二辑》。-总督府内务局编。台北:盛文社。连照美。2007。《-新石器时代垦丁寮遗址墓葬研究报告》。台北:国立-大学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