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85
转行担任航海人员,并努力钻研航海方面的学术,时间长达六年之久。1973年,廖氏因为与海外流亡人士通信,被警总约谈後列管,并限制出境。无法跑船之後,廖氏一方面在高雄海专担任助教,另一方面则透过阅读当时被视为「激进」的作品,不断积极反思自己过去所受的-教育的正当性。据其自述,这段时间「让我懂得如何去思考问题,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是他意识形态的「转变期」。1986年,已经升为教授的廖中山赴英留学,行前接触到郑南榕的「时代」-,大受震撼,自此由大中国思想的拥护者,一变而为-认同、-意识最坚定的支持者。廖氏身为1949年移入-的「外省人」,却能打从心底热爱-,1992年,他与部份理念相同的「外省人」共同组成了「外省人-协进会(外独会)」,并积极在报上发表文章鼓吹--独立的重要性。
廖中山的「独立」观,究本质而言其实是一种「自立自尊」的观念。做为「外省人」,廖氏并不否认中国与自己的关连,不过他认为,「我生命的大半辈子都是在-渡过,我应自认为-人,不管旁人接不接受」。在他的观念里,我们对於生长、养育我们的土地,必须要抱持着热爱的心情去深刻理解之,因此,对-的认同乃是对土地的认同。再者,-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所谓海洋文化,意指宽容、广阔、尊严的文化特质;相较於中国文化传统的排他性,海洋文化对於自立自尊自主的追求,更是-人民应追寻的方向。以此为基础,-的认同也不该是族群对立、排他的,而是凝聚在岛上的所有族群,不分省籍共同形成的一种认同。廖中山的独立观不以党派之见为核心,而是从基础找寻-人民可能形成的共识,其视野的开阔实难能可贵。1999年,廖氏因长期奔波,积劳成疾,同年十月因癌症辞世。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