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83
战後到1980年代之间-的民间文学工作并无突出之处,大多为作家个人的改编改写之作,这类作品多半沿袭旧有的文献资料加以改写,较少作家个人去民间蒐集所得。在这些作品中,《鸭母王》内容丰富,较能贴近民间风貌,且诸多细节都有考证,是此时期的佳作。王诗琅还改编改写一些-历史传说、地方风物传说、歌谣、俗谚语等,散布在《孝子寻母记》、《艋舺岁时记》等书中。
《鸭母王》是王诗琅的民间文学代表作,收录1952-1961年发表在《学友》、《新学友》、《正声儿童》-上的传说与民间故事,内容包括〈百万富翁周廷部〉等共22篇,这些故事都在-流传,有的来自中国,有的则是-所特有。基於爱乡爱土的感情蒐集故事多年,最大用意在於藉此潜移默化儿童,培养出崇高的人格与-情操,王诗琅认为这些是-文化遗产,儿童不能不知,而透过文学来教育儿童是最好的方法,因此以写作儿童文学的方式来改编、改写民间文学,抱持着教育下一代的使命感。收录民间文学的原则是以有功於文教的人物事蹟及道德劝化为主题,希望读者从中受到感召,兴起效法之心,具有劝人为善及化民成俗的意涵。
在传说写作方面,对於朱锋收录在李献璋的《-民间文学集》中的〈鸭母王〉以小说的形式来描写有所批评,认为传说故事自有传说故事的写法,不必太过炫奇,以免粉饰太过而脱离传说故事应有的写法与体裁。因此在改编改写牵涉到历史的传说时,其态度相当严谨,例如在北部流传已久的郑成功传说如剑潭、莺歌石、国姓埔、蟾蜍山等都不收录,因为郑成功的足迹未至此处,这些多属误传或明郑军队的传说,故不予记录。
王诗琅主编的《学友》-,这是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唯一的儿童刊物,每期销售量高达四、五万本,对下一代影响很大,将-故事改写登出,使儿童从中吸收-文化的奶水,有人因此走上-研究之路,如张良泽、李南衡等。他对-民间文学的贡献不在工作的开展而在传承上面,从1940到1960年代,长期将-民间文学以儿童文学的面貌呈现出来,让-文化得以扎根下一代并传承下去,影响层面颇大,因此被誉为「-安徒生」。
中文关键字:王诗琅 , 民间故事 , 儿童文学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