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92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的官方意识形态,逐渐崩解,-的力量,则透过各种管道,无孔不入的将触角,伸入-社会各阶层。
这当中藉由意识形态、文化思想来论述分离主义是最有效的方法。也因此从80年代始,-岛内围绕着「-结」与「中国结」、「-意识」和「中国意识」,「统一」及「独立」的论述争议,成为那个诡谲多变年代,最热门话题的焦点。
当代文学-的论战,始於1983年因着<龙的传人>-赴-进修而起的,这年6月《前进周刊》,刊登杨祖珺的文章<巨龙、巨龙,你瞎了眼>,对-的「爱国的孩子」,作了批判的反讽。接着陈映真发表了<向着更宽广的历史视野>鸿文来回应,并对<龙的传人>这首歌广为流传而热烈的爱国激情,表达深情地倾诉他心中缘於「中国情结」而迸发的爱国激情。
陈映真文章一出,立即遭到围剿,并被冠上是无可救药的「中国结」的「汉族沙文主义」、「爱国沙文主义」与「中国-主义」者。
论争很快的就激化起来,首先是陈树鸿的文章<-意识--党外-运动的基石>,粗糙的以二分法将「中国意识」等同於不-,主张为了-就必须排除「中国意识」。
紧接着陈映真透过与戴国煇的对谈,批判「-结」是「-」、-的表现,实际上,是-岛内分离主义的「-」势力,对-的抗拒,并明确表示其背後有-理念在支撑,和-缘於60年代兴起的资产阶级的理念。说穿了「这实在是阶级的问题,而不是什麽『-』的问题」。
此时陈芳明以宋冬阳笔名,发表<现阶段-文学本土化的问题>跳出来了,陈芳明从-文学切入,回顾了80年代以来-思想界、文学界有关-意识的论战,对陈映真等人的主张,进行了攻击。《夏潮论坛》上的<-的大体解剖>专辑,即是因陈芳明此长文而起。
与《夏潮》针锋相对的是《-年代》,它特别推出<-人不要「中国意识」>专辑,发表林浊水<《夏潮论坛》反「-人意识」论的崩解>、高伊哥的<-历史意识问题>来痛斥《夏潮》的「中国意识」与「中国情结」。不久,《80年代》也加入抨击《夏潮》的行列。
在诸多-国意识文章中,有一特点值得注意,即开始美化-殖民-,对-现代化开发的重要影响,换言之,把「崇日」情结兜拢到-的思想体系来。
《夏潮》在岛内不仅遭围剿,在美国的《美丽岛周报》,也隔海炮轰,加入论战阵营。这场以「-结」与「中国结」,「-意识」和「中国意识」为切入口的大辩驳,文学--,不但痛剿陈映真、戴国煇,最主要也是藉机鼓动风潮,检验-论述在岛内市场的接受程度。
而反观以陈映真为首的《夏潮》立场,仍是秉持「中国-主义」的立场,「对於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民抱着极深的认同和感情」,「愿意跳出唯-论的岛气,学习从全中国、全亚洲和世界的构图中去凝视中国(连带地是-)的出路」。
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解严」之後,激烈程度减退,-势力的新分离主义,又进入另一阶段。
90年代後,随着-的上台,-政权迅速本土化,其後「两国论」的抛出,更不掩饰其变相-的立场。而时为最大在野党的-,於1991年10月在党纲写下「建立-独立自主的-暨制定新宪法,应交由-人以公民-方式选择决定」的所谓<-前途决议文>。
1992年5月「刑法第100条」的废除,使鼓吹和从事非-的-活动合法化,2000年,政党轮替,-的-上台後,便公开抛弃「一个中国」原则,整个--格局的大变动,原本的「-意识」意识形态,被「-主体性」之说所取代。
以文学场域而言,1991年陈芳明在<朝向-史观的建立>文中,提出在-史建构「-主体性」的概念,并主张在-文学中,亦是如此。这种不愿将-文学视为中国文学一支的文艺-,从80年代延伸而来,到90年代又更进一步发展,於此氛围下,理所当然地,激化-新文学-领域的统、独大战。
-文学主体论,最早的渊源,可追溯自1965年复出文坛的叶石涛,在《文星》发表了<-的乡土文学>一文,该文提出从理论解释「乡土文学」的概念问题。
1977年5月「乡土文学论战」方酣之际,叶石涛在《夏潮》又撰写<-乡土文学史导论>,从乡土中衍生出「-人意识」的问题。叶石涛将-人意识推演到「-的文化-主义」,虽然认同-人在-学上是汉-,但在长期变迁下,早已发展了和中国分离,属於-自己的「文化的-主义」。
叶石涛的文章甫一披露,随即遭到陈映真的批判,陈映真强调「-新文学在表现整个中国追求国家独立、-自由的精神历程中,不可否认地,是整个中国近代新文学的一部分」。
陈映真随後,即以「-文学」为准的,极力颂扬「30年来,在-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学」,并称许这些作家「使用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文字形式、美好的中国语言,表现了世居在-的中国同胞的具体社会生活,以及在这生活中的欢笑和悲苦;胜利和挫折…。」
陈映真的批判,叶石涛并不示弱,1982年元月,他纠合郑炯明、曾贵海、陈坤仑、施明元等人於高雄创办了《文学界》-,郑重其事的认为,-文学离「自主性」道路尚有一段路要走,希望-作家作品,要勇敢的去反映-这块美丽土地的真实形象。
叶石涛的宣言,立即获得海外-文学评论家陈芳明的声援,陈芳明欣喜若狂的欢呼,-本土文学终於与「本土-结合起来」,而迈向一新的里程碑。
陈芳明积极肯定叶石涛-文学本土性、自主性的论述,认为在文学史上是极为重要的发展,陈芳明甚至乐观预估,「--文学的孕育诞生,乃是必然的」,他斩钉截铁的说:「把-文学视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是错误的」,至此,陈芳明的「文学-」主张已十分明确的表露出来。
总之,在解严前夕,围绕在-文学属性的论辩,两种文学-的斗争已是壁垒分明了。一边是以陈映真为代表的「-文学系中国文学之一环论」;另一边是叶石涛、陈芳明为首的建构「-文学主体性」的论述,此南辕北辙的两种主张严重对立,双方各有其支持者,如詹-、吕正惠等认同陈映真之说;李乔、彭瑞金、高天生则附和叶石涛、陈芳明的看法。
中文关键字:文学- , 论述 , -结 , 中国结 , 当代
英文关键字Literature on t-e Taiwan independence , Discourse , Taiwan ideology , C-inese ideology , Present
参考资料
分享常识给亲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