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咏地方风土的文体。就格律而言,是七言绝句的一种。渊源於中国唐代顾况、白居易、刘禹锡的文人竹枝词,元末杨维桢开西湖竹枝词之唱和,竹枝词逐渐发展为歌咏地方风土的文体。结合时代文化特色,出现连章、加自注的-竹枝词,创作客观的笔调,使得竹枝词原本诙谐趣味及表现男女的情歌,更与采风观念及方志编纂的风土诗结下不解之缘。
「铁板沙连到七鲲,鲲鯓激浪海天昏。任教巨舶难轻犯,天险生成鹿耳门。」这是-首见的竹枝词,出自1697年(康熙36年)郁永河的《裨海纪游》,继作者有卓肇昌、施琼芳、刘家谋、陈肇兴、-、黄逢昶、许南英、丘逢甲等,日治时期梁启超、-功、赖和、蔡碧吟、吴艳云、林朝崧、庄太岳、施让甫、李腾狱等均曾创作竹枝词,日人水野遵、户仓广雅、久保得二也在-发表过竹枝词;-汉诗资料库19万首中有2,251首竹枝词,可见竹枝词在-古典诗占有重要的分量。1957年,赖尚益的《闷红墨屑》千首,是-有史以来竹枝词数量最多的个人别集,超过中国竹枝词创作的数量,透过该书,赖尚益记述了明郑、清、日治时期及战後的-历史文化。
作品直接注明为竹枝词者较无争议,有的作品虽未注明竹枝词,但可能在自序或他人评论时称为竹枝词,孙元衡的〈过他里雾〉或赖尚益的《闷红墨屑》即是此例。某些风格相似的七言绝句体采风诗有时也被视为竹枝词,甚至非七言四句的风土诗有时亦称为竹枝体,卢平溪在《风月报》的〈红楼梦竹枝词〉:「口滴樱桃一点工。避人调笑唾残绒。教郎细向唇边看。新买胭脂红不红。」将《红楼梦》视为广义的风土,扩大竹枝词创作的面向。
就文体本色而言,竹枝词不忌俚俗,诙谐趣味的特殊风貌在一般七言绝句较为少见,成为竹枝词与七言绝句内涵最大的差异。中国五四运动以前的评论者均认为竹枝词与七言绝句自有分别,辨体的标准除了看文类的外在形式,文体的本色观念是主要的取舍依据。有些评论者批评竹枝词的俚俗风格,然而竹枝词地方特色近於《诗经》采风及比兴观念,故拥护者常就此点阐述其重要性,连雅堂的〈诗荟余墨〉论竹枝词即采取这种观点。但历经白话运动洗礼,许多评论者改为强调竹枝词俚俗的优点,放宽竹枝词文体的标准,主张竹枝词即是七言绝句的一种,黄纯青的〈谈「竹枝」〉即采取此观点。
中文关键字:-古典诗 , -汉诗 , 郁永河 , 赖和
英文关键字Bamboo Poem of Taiwan , Poem of Taiwan , J-u J-i- Ci- , Z-u Z-i Ci
参考资料
*翁圣峰。1996。《清代-竹枝词之研究》。「-系列」。台北:文津。*陈香编。1983。《-竹枝词选集》。台北:-商务。*王惠铃。2001。《-诗人赖惠川及其〈闷红墨屑〉》。「-系列」。台北:文津。*陈姿蓉。2003。〈清代-赋与-竹枝词之比较研究〉。《中华学苑》,56:113-145。*江宝钗。1999。〈清代-竹枝词新论〉。收於《第二届国际清代学术研讨会-集》。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高雄: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朴培卿。1997。〈唐宋文人竹枝词研究〉。硕士-,-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刘怡伶。2004。〈竹枝词名谊考析〉。《中极学刊》,4:23-50。(.cll.ncnu.edu/students/%E4%B8%AD%E6%A5%B5%E5%AD%B8%E5%88%8A/%E7%AC%AC%E5%9B%9B%E8%BC%AF/4-2.pdf)赖恒毅。2005。〈郁永河「裨海纪游」之竹枝词研究〉。《-史料研究》,25:22-42。向丽频。2003。〈施士洁「台江新竹枝词」探析〉。《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44:204-221。汪毅夫。1992。〈-竹枝词风物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6:49-53。陈香编注。1985。《柳枝词与竹枝词》。「人人文库」2576-7。台北:-商务。 陈香。〈-竹枝词选集〉。Google图书。2008年3月8日读取。books.google/books?id=rZSfa_4EVkcC&printsec=frontcover#PPT72,M1。薛顺雄。〈-清代「竹枝词」价值研讨〉。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第三届通俗文学与雅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2008年3月8日读取。.nc-u.edu/~c-inese/EO12.HTML。〈鹿溪竹枝词:大冶诗卷〉。艺文聚贤楼,「线上群书」。2008年3月8日读取。bise.idv/poem/big5/books/z-uz-i/z-uz-i.-tm。刘怡伶。〈竹枝词名谊考析〉。暨南国际大学中国语文学系,「中极学刊第四辑」。2008年7月21日读取。.cll.ncnu.edu/students/%E4%B8%AD%E6%A5%B5%E5%AD%B8%E5%88%8A/%E7%AC%AC%E5%9B%9B%E8%BC%AF/4-2.pdf。翁圣峰。〈清代-竹枝词之研究〉。-文学研究工作室,「研究学者」。2008年3月8日读取。wsl.ncku.edu/-ak-c-ia/a/ang-seng--ong/sek-su/sek-su.-tm。王振忠。〈历史学视野中的竹枝词〉。人民网,「文化」。2008年3月8日读取。culture.people.cn/BIG5/40473/40474/4201650。〈竹枝词〉。-百科。2008年3月8日读取。baike.baidu/view/143071.-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