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常识

红拟豹斑蝶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190

29. 红拟豹斑蝶P-alanta p-alant-a (Drury)

别名:珐蛱蝶、红豹斑蝶、里红拟豹纹蝶、里红豹纹拟蛱蝶、冬青蛱蝶。

分类:鳞翅目(Lepidoptera)、凤蝶总科( Papilionoidea)、蛱蝶科(Nymp-alidae) 。

形态:本种在蛱蝶类中属中型,前翅长28-32公厘,展翅宽43-58公厘,雄蝶与雌蝶於外观色彩斑纹相似,外观大致呈现三角形,後翅卵圆形。雌蝶翅形较为宽圆。成蝶前、後翅表底色为橙-,前翅中室内有黑色不规则圈状纹,翅表各翅室有黑色圆斑,前後翅膀外缘及亚外缘部份有三条黑褐色波状纹,翅背外缘则有一明显的圆斑,且前、後翅外缘至亚外缘部位有黑褐色波状纹。在-没有其他类似的蝶种,非常容易辨认。卵呈淡-,孵化前为深-,圆锥状,直径约0.6公厘,高约0.8公厘,卵产於寄主植物叶片上。

生态:成虫好於阳光充足处活动,并经常於地面上作日光浴。多世代性种,周年可见成虫及各虫期,但以秋季数量最多。成虫喜欢吸食马缨丹、马利筋等蜜源植物。

食草:幼虫以杨柳科(Salicacae)之垂柳(Salix babylonica)、水社柳(Salix kusanoi)及水柳(S. warburgii)等植物为食,也曾观察幼虫取食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之鲁花树(Scolopia old-amii)。

分布:根据徐堉峰(1999)之研究「本种共分为八亚种(Tsukada,1985),分布极广,在非洲有两亚种,分别分布於非洲本土(包括马达加斯加岛)及叶门之索可特拉岛。在亚洲可分为五亚种,分布西起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经中南半岛,以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澳门、东抵-、菲律宾,向南包括婆罗洲、印尼。另有一亚种分布於澳洲北端」。-产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地区,尤以平地间人工池塘与湿地旁种有垂柳处,成蝶颇为常见。

附记:本种并非原生物种,曾於-44年由-在新竹上陆入侵本岛,定居後变成-产蝶类成员。目前分布在中北部平地,常在城市公园、农村近郊活动。近年来在许多公园、湿地等营造工程中种植垂柳等水柳水岸植物,营造水岸景观,也引来红拟豹斑蝶与-黄斑蛱蝶等雌虫前来产卵。如果蜜源植物足够,这些蝴蝶便会立足下来,成为公园生态系之的一员。如特生中心的生态教育园区、台北市的大安公园及屏东市的中正公园,常可以看到一些成蝶飞舞。

撰稿者:何健熔

图片提供:

资料库连结:.tesri.gov.tw

参考资料

    徐堉峰。1999。-蝶图监第一卷。-省立凤凰谷鸟园。344页。南投县。李俊延、张玉珍。1988。-蝶类图说。-省立博物馆出版部。台北市。何健熔、张连浩。1998。南瀛彩蝶。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南县政府。312页。南投县。林春吉。2004。彩蝶生态全纪录。绿世界出版社。宜兰。335页。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红耳泥龟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红海膜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