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常识

白腹鲣鸟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08

白腹鲣鸟

英名:Brown Booby

学名:Sula leucogaster

别名:海鸡母

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科名:鲣鸟科(Sulidae)

特有种或特有亚种:非

保育等级:无

生息状态:分布於-周围海域。生息状态仍不甚明了,但确认全年皆有出现,

以夏、秋季最为频繁。

特徵描述:体长73公分。下-位及翼下覆羽为白色外,其余为黑褐色,体色对比相当显着。身材流线型,楔型尾。翅膀极为修长,翼端尖型。脚-、有蹼,不利於陆地行走。嘴喙颇长,先端似鸡嘴,故也称为「海鸡母」。雌、雄鸟差别在後者嘴喙全为-,前者嘴基部及眼睛周围则是蓝色。亚成鸟类似母鸟,体下胸白色部份带有褐色,翼下覆羽有黑褐色条纹。因应高速俯冲潜水的觅食特性,以嘴巴呼吸,能避免鼻孔入水;头、-的皮下有一层气囊,能减轻入水时的强大冲击力。

族群分布:於南、北回归线间热带海洋活动,范围广及三大洋,是全球分布最广的鲣鸟。-地区主要出现於临太平洋岸,-、基隆北方海域、彭佳屿、富贵角到兰阳溪口之间,数量在数百只之间。花东海域也可见到少数个体。整个西部海域包括澎湖群岛,於迁徙季节可见偶然漂荡来的少量族群。天候恶劣时譬如台风,曾有零星个体循广阔河面进入内陆避风。早年兰屿地区及北方三岛有繁殖报告,现因人为干扰已不复见。

生态习性:群栖在无人岛屿或岩礁。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软体及甲壳动物。通常鼓翅5-9次後滑行一段距离,再重新振翅。发现猎物时,双翼向体侧收缩,以高角度俯冲方式潜入水中捕捉。攻击时总是位在猎物的正上方,以减少光线折射的影响。通常鱼群规模越大,集结数目也越多,是渔民判断鱼讯的指标之一。能直接停栖於海洋上,也会利用水面的浮球、漂流木、保丽龙板等物休息,傍晚则回到栖息地。

相似鸟种:蓝脸鲣鸟体长86公分,稍大於本种。身体白色,尾巴黑色;翅膀的覆羽白色、飞羽则为黑色、嘴巴-,嘴基及眼先为黑色,非常醒目。红脚鲣鸟体长48公分,身材较小,除初级、次级飞羽为黑色外,全身白色,嘴巴灰色,双脚红色。两种都是-地区稀有的海洋性鸟类。

生态威胁:人类经常进出繁殖的岛屿,使它们受到干扰,甚至放弃这个繁殖地;捕捉白腹鲣鸟及捡取其蛋为食物;渔船或钓客在海洋上留下钓绳及钓钩,可能让海鸟吃到肚里,对其生命造成威胁。

参考资料

    1991年,王嘉雄等着,-野鸟图监,-野鸟资讯社。2003年,约翰、马敬能等着,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白英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白茅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