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常识

皱鼻蝠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81

中名:游离尾蝠

英 名:Formosan free-tailed bat

学名:Tadarida sp.

分类地位:翼手目 C-iroptera 游离尾蝠科 Molossidae

形态特徵:头体长7.6~8.3 公分,尾长4.2~5.3 公分,前臂长5.5~5.8 公分,体重15~20公克。尾部有二分之一部份突出於股间膜外,故得其名,此特徵与-其他蝙蝠明显有别。身体背部深褐色,耳硕大突出,内缘肥厚,具小型耳珠;下颚扁薄,上唇两侧口角至鼻孔间具数条斜陷沟状之皱纹,故又称皱鼻蝠。头部及身体均呈扁平状。前肢与掌指骨均特化伸长,连接皮膜形成双翼,飞膜暗黑色;前肢仅拇指有爪,後肢具五趾,均有爪。齿式:门齿1/3,犬齿1/1,前臼齿2/2,臼齿3/3;总齿数= 32。

生态习性:本种的飞膜狭长,觅食飞翔高度甚高,可作长距离飞行。夜行性,以昆虫为食。当初英国学者Swin-oe氏所记录的标本,据推测得自厦门或-海峡。-之游离尾蝠栖息於离岛上之岩缝内,白天叫声类似鸟鸣,为人耳可听之音频。在-亦有研究者於白天听到本种的叫声。美洲的游离尾蝠以洞穴为家,聚集的数量最多可达两千万只。在-迄今确实的群集栖息处所尚不清楚,以其扁平的身材推测其栖所应为洞穴岩缝。本种学名原为Tadarida teniotis (陈兼善 1956),但部分学者有不同看法,故学名尚待厘清。

栖地分布:目前发现地点多位於中、低海拔之住宅区与阔叶林地,包括高雄县澄清湖、嘉义县阿里山、彰化县滨海地区、台中县象鼻山、新竹县山区等地,但均属零星纪录且尚未发现其群集所在。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皮孙木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矮性满天星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